全红婵获省领导慰问!身兼三项,同陈芋汐争金,跳水票1分钟售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3:55 2

摘要:全红婵因伤休战近半年,如今十五运会确认身兼三项回归,与陈芋汐再度争金,跳水门票开售1分钟售罄,广州奥体中心赛程锁定11月2日至10日

全红婵因伤休战近半年,如今十五运会确认身兼三项回归,与陈芋汐再度争金,跳水门票开售1分钟售罄,广州奥体中心赛程锁定11月2日至10日

说白了,这次复出不是临时起意

5月初她打完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后,因为旧伤反复,先是退出全国跳水冠军赛暨全运会、世锦赛选拔赛,7月也没去新加坡世锦赛,给自己留了足够的恢复窗口

从“暂避锋芒”到“重新开闸”,她选择在十五运会把节奏拎回自己手里

这背后既是身体管理,也是心理修复,难的其实是按耐住急切的心

门票这事儿有点夸张

10月25日跳水项目一放票,页面连提示都没来得及弹完,库存就清空了

有观众反映,原价两百的票被炒到两千,仍有人咬牙入手,只求现场看她起跳入水那一瞬

我能理解这种冲动,跳水这玩意儿隔着屏幕看是美,站在池边听到“噗”的一声、看见水花被压到几乎没痕迹时,心里那一下才是真实的

更扎心的是,抢票像抢年末火车票,刷新键被按得发亮,有业内人士提到这次热度在全运会各项目里都算少见,热度的根源其实是她和陈芋汐的对决

官方在10月16日确认,全红婵将在女子团体、双人10米台、单人10米台三项出场,代表广东队

这意味着她要在十天的周期里,既扛强度也稳发挥

换句话说,复出就直面最高密度赛程,没有试水

最新赛程显示:11月2日参加女子团体10米跳台及团体双人10米跳台决赛,11月6日双人10米台预赛、决赛,11月8日单人预赛和半决赛,11月10日晚单人决赛,地点在广州广东奥体中心

这排得很满,留给她和团队调节的缝隙不多,每一晚的睡眠和每一次下水的感觉都得卡得很准

10月26日,广东省领导去了跳水基地慰问备战选手,现场气氛不复杂,却很暖

她穿着红色运动T恤加白色短裤,整个人明亮、利落

领导问训练和身体状态,她眼神里那个亮点很清晰,像在说“心里有数”

合影时她笑得放松,能看出有被理解的轻松感

对运动员来说,被看见的不只是成绩,还有过程

更重要的是,这次十五运会算“家门口”作战,熟悉的场馆和气味,外加观众的呼吸,都可能是加分项

身兼三项是一种自我加码

从5月开始,她强化训练的强度一直往上提,体能和技术都在往稳定靠拢

你在场边会看到她把每一个起跳点位微调,落水前的那一瞬肩背的线条会缩紧,再松开,像在把力道压到一个合理的盒子里

她的动作不是追求炫,而是追求“没瑕疵”,反复就是为了那一丝“稳”

说到底,跳水的美感藏在细里,细里又靠耐心

这段时间她也把生活线理顺了

9月,她正式入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院拟成立“二沙精英班”为她做专项培养

我挺在意这条消息,运动员长期职业发展必须有人兜底,和训练节奏协同的学业,才不是“挂名”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表示,将针对全红婵等优秀运动员采用新型培养模式,通过“二沙精英班”实现训练与学业的协同发展

说白了,真正的支持不是口号,是一周里哪几天上课、哪几次康复能无缝衔接

外界争议也来得密集

入学后的一张开学照片被拿来说“身材走样”“学历水分”,甚至有人质疑她“不像现役运动员”“特招生走形式”

有媒体点评,16到18岁的体型变化属于青春期正常发育,不该被苛责

我自己的看法很简单:别用成年人的审美去雕刻青春期的身体,竞技体育的目标是表现,体重变化是管理课题,不是道德标签

她在社交账号简介里直给回应,态度是“做好自己”,这句话不新鲜,但在这个节点说出来,分量不轻

更扎心的是,家人曾被质疑“蹭流量”,但赛场是本人要交的卷,流量到不了跳台边缘的那一米

把眼光拉回赛场,她和陈芋汐的“互相推着跑”,过去两年给了大家很多高水平对抗

2025年4月加拿大温莎站,陈芋汐逆转夺冠,她赛后说要适应体重变化;

到5月北京总决赛,两人再携手拿下双人10米台金牌,她个人单人收获亚军

国家体育总局的评价不夸张:中国跳水队在新奥运周期首场国际大赛展现了“梦之队”的人才厚度,老将稳、小将挑梁

这话背后是系统能力,能把个体的波动包进去,还要让团体的目标稳定输出

换句话说,良性竞争是团队的燃料

10月28日,全红婵拟获全国先进表彰名单公示

这份“拟获”不只是肯定过去,更像把她放到一个更高的坐标里,提醒外界她在承担的角色已不止“天才少女”

我偏爱这类荣誉的含义,它让人看到成绩之外的职业态度:训练纪律、抗压能力、对公众影响力的自觉

对她来说,表彰是一面镜子,比赛是另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同一个人能否在不同场景都保持自洽

赛场之外,还有新苗在长

12岁的于子迪在全国游泳冠军赛拿下200米蝶泳,成绩2分06秒83,放在巴黎奥运会也能排到前四

中国泳协评价她的进度“比预期提早4年”,技术专家判断她身体成熟后可能统治女子中距离项目

我特别愿意把这条和全红婵放在一起看,系统培养的逻辑就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各就各位,彼此接力

对比案例也能给我们参照:李冰洁从15岁世锦赛拿牌到东京奥运夺金,之间经历了伤病和起伏,最后还是把状态拉回来了;

加拿大的麦金托什更是从15岁就能进奥运前列,到18岁拿下巴黎奥运金牌

这些路径说明了一个朴素的事实:天才不是直线,是迂回

把今天的节奏抓稳,才可能走得久

等到比赛那几天,广州奥体中心会很热闹

11月2日她要先顶团体和团体双人,6日再打双人,8日单人预赛与半决赛,10日晚单人决赛——每一步都很要紧

如果你在广州,建议提前一个小时入场,观众席靠近跳台的区域更能捕捉到空中姿态与入水声的微妙变化

这次她和陈芋汐的再碰面,很可能决定这一阶段谁把“稳定”两个字写得更漂亮

说到底,竞技体育从来不温柔,它要的是真实状态

她这次回归,门票、热搜、荣誉一个接一个,但最后还是要落在那五个动作的完成度上

我更关心的是她能不能把身体感觉找回,把比赛情绪拎稳,把赛后恢复做细

如果结果不是所有人期待的样子,也不该把难听的话都丢给一个还在长身体的女孩

把耐心给到运动员,是对我们自己看体育的一次修养

接下来就看她在广州的这四次亮相能不能把“稳”和“美”叠加起来

我愿意把钦佩留到最后一跳那一拍水声响起的那一刻,也愿意把疑问留到她走下跳台时那一个深呼吸里

无论金牌归谁,这场竞争都值得

来源:小慧看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