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会想到,“台独”顽固分子先后他们会先后在工作日创下拘捕记录,并且一次性加持了刑事案件本身的立案记录,面向的也是第一版书名里就出现过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沈伯洋。
谁会想到,“台独”顽固分子先后他们会先后在工作日创下拘捕记录,并且一次性加持了刑事案件本身的立案记录,面向的也是第一版书名里就出现过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沈伯洋。
本步骤与去年六月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有关:明确罪与量刑以及程序,就是法具备、待用。一年后答案才出现。
时间线清晰: 沈伯洋长期被列入“台独”顽固分子名单中,公开主张以武力抗拒统一,言辞中充斥着反中、仇中、恐中。岛内不少人将其与“青鸟”等侧翼并称,反感情绪浓。至今年六月,大陆对其父所涉台企实施惩戒,堵住其在大陆获利的通道,很多人以为仍是经济层面的敲打,没料到只是第一步。
拐点在10月28日: 重庆市公安局依法对涉嫌分裂国家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向群众征求线索。相比以前偏重行政管理的冻结、禁入、停合作等处理,这次进入刑事程序,说明在司法轨道上处置分裂问题的尺度、效果都不一样。
量刑方面,去年那份意见明确:登记在册的“台独”顽固分子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逃避侦查审判的,终身追逃;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最高可以判处死刑。边界、 底线和红线清楚地展示出来。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表示: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和平稳定最大的现实威胁;对极少数顽固分子重拳出击,是维护台湾同胞利益、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举,并呼吁岛内民众明辨是非、推动交流融合。谁受重击、 善意者,界限分明。
此次公告对广大群众征求线索的提示意味深长,表面是执法常规,背后实则是一面更大的信号:所有的线索,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能够提供事实的人,都可以上报。此前10月11日厦门市公安局发布悬赏通告对台军“心战大队”成员,也接受台湾民众举报。两相印证民间的反独力量已有,过去缺正规渠道和法律接口,现在接口已经确立。
外界关心的“黑熊学院”做了什么。通过查阅公开的信息可以看出,它围绕着“以武拒统”在社会上煽动对立、强化敌意,被认为是绿营侧翼的年轻代表人物。是否触犯刑法中关于分裂的条款,需要以侦查和证据链为准。立案之后,证据怎样构建、哪些材料可以采用、是否有被约谈的人,暂时没有公开。公告征集线索,提交的途径和保密会按程序施行。
此番用刑惩戒,目的在于用刑责的震慑代替以前的行政警告;对普通民众来说,法定标准把话说透,红线明晰。近期的台湾光复纪念日相关立法与本案同属“以法促统”的路径:不寄望于岛内政党态度的改变,而是用制度手段并行推进,既会有惩罚也有惠台,做到红利更精准、打击更坚决。
消息引起对司法管辖权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迈向统一的标志性一步。从法律上看,大陆对分裂国家犯罪固然有追责框架,立案本身就是权威声明,不用对方政治配合或者外部背书。关于执行层面的跨地域协作、证据合法性与程序可达性,属于专业问题,不宜过早定论,案件仍在侦查阶段。
是否会加重对立,关键在于区分对象。陈斌华已划线:对极少数的顽固分子要重拳出击,对于广大台湾同胞要满怀善意。政策不一刀切,持续交流、便利生活、稳定预期才是多数人受益之道;把利益与风险讲清楚,才能帮助岛内社会区隔情绪与判断。
征求线索的表述最具代入感。是否提供线索、以什么为依据、是否安全,都是现实关切。建议通过公告载明的正规渠道来征求,不随意在网上传播未经核实的个人隐私信息,更不能人肉、网暴。侦查需专业,线索必须可以证明、可使用,情绪不能代替证据。
此案或是开端,清单上的顽固分子不止一个,做什么、有没有组织动员和资金支持,跑不出法网。有人将其称为人民战争的一部分,更准确的说是社会共治:执法机关做专业的事情,群众提供事实证据,媒体做监督,各自守住秩序、明辨是非。
岛内社会分裂情绪已有多时,信息战、认知战加剧分裂。废除这些不需要一条新闻,而需要持续机制:既让人看到法治力度,又感受生活温度,例如:就学就业便利、产业合作透明、人员往来可靠等“促融”的硬底子。情绪会有起伏,生活需要继续。
这起首案提供一个视角: 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可以介入政治性较强的议题,也可以保障普通人的合理期待。确立反分裂底线,拓宽交流通道,使得社会在秩序之中化解分歧,这才是多数人的期望。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