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完全继承清朝领土和影响力,中国地缘环境会有多大的改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9:05 1

摘要:地图上有两个地方特别扎眼,一个是唐努乌梁海,另一个是琉球群岛。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整理资料时,翻出了一张发黄的边疆地图。

地图上有两个地方特别扎眼,一个是唐努乌梁海,另一个是琉球群岛。

标注不算醒目,但在光线下竟有些刺眼。

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这些地方,曾经都属于清朝的实际控制范围,只是后来...人们慢慢地,不再提起它们的名字。

说起来,真正让清朝边界达到巅峰的,是在18世纪中后期。

那时候,准噶尔的叛乱刚刚平息,南疆的大小和卓也被镇压。

从帕米尔高原到南海岛礁,从黑龙江到曾母暗沙,这片土地是实打实地握在手里的。

面积有多大?13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是现在中国的1.4倍。

可是,到了1820年前后,风向开始变了。

那会儿的清朝看似还很强。

北边的沙俄不敢造次,日本也还没完成明治维新。

但其实,边疆已经开始松动了,只是没人愿意承认。

老百姓看不见边界线的变化,官员们忙着内务,皇帝更认为“边疆稳固”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谁想到,最早动手的,竟然是俄国人。1858年,瑷珲条约;两年后,北京条约。

一共割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土地。

沙俄怎么做到的?说白了,他们赌清朝没空管这事。

那时候太平天国的叛乱正闹得厉害,南方烽火连天,朝廷焦头烂额。

东北人少,军队调不出来,中央也顾不上。

俄国人只派了几千人,硬生生逼出两份条约。

没人开枪,但地就这么没了。

一个知情的档案员曾记录过当时几位清廷大员的对话,其中一人说得直接:“北地虽阔,实无力守之。

这话放今天听着刺耳,那会儿却是实情。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穆罕默德·阿明·布哈里。

他是当时清廷派往西北的穆斯林官员,负责协调边境事务。

有人问他:“外东北那边,俄人已至黑龙江口,怎不奏请兵援?”他答得干脆:“援兵自京来,需月余;而今之势,一纸令不如一银两。”这不是推诿,是无奈。

没有兵,也没有银子。

而在东南方向,日本却在悄悄布局。

1879年,日本政府正式吞并琉球。

那地方原本是清朝的藩属国,几百年如一日地向中原进贡。

可就在清政府还在为中法战争焦头烂额时,琉球就被改成了“冲绳县”。

没人出兵,也没人出声。

清政府当时还写信抗议了一下,但日方根本没搭理。

后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有人说,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家底丰厚但没法管理的大家族,孩子太多,田地太广,谁跑了也顾不上。

而最让人惋惜的,是北边的蒙古。

唐努乌梁海,曾是漠北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这里是匈奴、回纥、鞑靼的故地。

清朝在这儿设有理藩院派驻的军政人员,也有驻军。

但到了20世纪初,随着沙俄势力的深入,这块地也慢慢滑出了清廷的掌控。

等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外蒙古趁乱宣布“独立”。

那时候清朝已经风雨飘摇,无力回天。

更尴尬的是,外蒙古独立后,唐努乌梁海也被俄罗斯吞并,最后变成了今天图瓦共和国。

现在那里人口不到40万,80%是图瓦人,讲俄语,用的是俄式教育体系。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它的名字。

西边的故事也不轻松。

帕米尔高原、七河流域,曾经是清朝西域的重要门户。

特别是伊犁河谷,水草丰美,气候宜人。

那会儿清军在伊犁驻扎多年,还建了不少堡垒和驿站。

可就在19世纪后期,这些地方也慢慢被沙俄“借去”了。

说是借,实际上是永久占据。

当时驻伊犁的一位将军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吾等守土有责,然朝令暮改,兵不过百,守何土?”这段话很短,但背后藏着太多无力和悲凉。

东南方向就更复杂了。

台湾在1895年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

这事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的那天,李鸿章被刺伤右脸,鲜血直流。

很多人只记得这张照片,却不知道,就在那天,台湾正式脱离了中国的版图。

后来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教育,建立警察制度,修铁路、建港口。

几十年下来,台湾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都发生了改变。

这也给后来统一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琉球和台湾之间的那段海域——台东海峡,是中国海军出太平洋的天然通道。

如果这些岛屿还在中国手里,第一岛链早就不复存在。

今天的战略压力,也不会集中在台海方向。

再说一个冷门的细节。

拉达克。

这个地方现在属于印度,但在清朝时期是西藏的藩属区。

那时候的拉达克王室每年都要派遣使团到拉萨朝贡。

从拉达克到新德里,距离不到300公里。

如果当年能守住这块高地,今天的中印边界局势,可能完全是另一幅样子。

不过,历史没有如果。

这些地方,一个接一个地失守,背后不是某一个人的失误,而是一整套制度在面对新世界时的迟钝和力不从心。

那种逐步萎缩的过程,是悄无声息的。

但到了20世纪初,人们终于意识到——曾经的疆域,已经回不来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那一年,地图上的颜色变了,边界却没有变回去。

参考资料: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华书局,1982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增订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联经出版公司,2001年。

李长莉,《清末外交档案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杨国桢,《清季疆域变迁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

来源:五岳论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