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高途云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因涉嫌违规组织线下学科类培训,被“双减”专班当场叫停,责令退还费用、拆除教学设施,并移交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处理。
2025年10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官网发布了一则通报:
北京高途云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因涉嫌违规组织线下学科类培训,被“双减”专班当场叫停,责令退还费用、拆除教学设施,并移交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处理。
这并不是高途第一次被点名,但却是“双减”政策落地三年多以来,头部教培机构在京罕见地被公开通报违规开展线下学科培训。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果然又来了”。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留言:“高途不是早就转型了吗?怎么还在偷偷上课?”
也有人替孩子着急:“刚交了三个月的课时费,现在说退就退,孩子怎么办?”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国家三令五申、监管日益严密的背景下,像高途这样的大公司,为什么还要冒险“打擦边球”?
是真不知道政策红线,还是明知故犯?
又或者,整个行业正陷入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先从高途是谁说起。
高途,原名“跟谁学”,由前新东方高管陈向东于2014年创办。
2019年,它成为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在线教育公司,一度风光无限。
那几年,高途靠着“主讲+双师”的直播模式、清华北大毕业的名师阵容,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迅速占领市场。
巅峰时期,其市值超过300亿美元,服务学员超8000万人次。
但好景不长。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明确要求:
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现有机构一律转为非营利性,且不得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高途随即宣布,于2021年12月31日终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业务,转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智能教育产品。
听起来很坚决,也很合规。
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从2022年开始,高途一边高调宣传“全面转型”,一边却在全国各地悄悄布局线下实体。
据公开信息,2024年是高途扩张最猛的一年,它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内的近20座省会城市,密集注册了数十家全资子公司。
这些公司名字五花八门,有的叫“高途云集”,有的叫“高途云智”,注册资本从3万到1000万不等,但实际控制人几乎都指向高途教育集团。
这些新公司干了什么?
表面上看,它们从事的是“文化咨询”“科技服务”“教育科技”等非学科类业务。
但海淀区这次查处的“高途云集”,注册地址在西北旺东路,实际却在丹棱街、苏州街两个地点开设教学点,组织学生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这明显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行为并非孤例。
早在2024年10月,高途在济南的子公司就因“未取得办学许可证擅自举办民办培训机构”被罚款4.77万元。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高途正在用“换马甲”的方式,把学科培训包装成“学习规划”“学业辅导”“素质拓展”等名义继续运营。
为什么非要这么做?答案可能藏在财报里。
高途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43.9%,但营业亏损高达10.3亿元,而2023年同期还是盈利3890万元。
也就是说,收入在涨,却越做越亏。
这背后,是转型成本高企、新业务尚未形成稳定现金流、老用户持续流失等多重压力。
学科培训虽然被政策限制,但它依然是最赚钱、最成熟的业务。
相比之下,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市场分散、获客成本高、用户付费意愿弱,短期内很难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大盘。
于是,一些机构就动了“曲线救国”的心思:既然不能明着做,那就换个名字、换个场地、换个说法,继续干。
但这种做法,风险极大。
2023年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这份由教育部出台的规章,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划出了清晰红线:
无论是以咨询、托管、研学、自习室等名义开展学科培训,还是利用居民楼、写字楼、商场等非合规场所组织教学,都属于违规,一经查实,将面临罚款、吊销执照甚至刑事责任。
海淀区这次的处理,正是依据这一新规。
通报中特别强调:“坚决打击各类隐形变异违规学科培训行为,切实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监管已经从“查机构有没有证”升级到“查内容是不是学科类”,执法更加精准、严厉。
对高途来说,这次被查不只是退点钱、拆几块黑板那么简单。
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再大的品牌、再高的知名度,在政策面前都没有特权。
如果继续试探底线,等待它的可能是更重的处罚,甚至是整个线下网络的崩塌。
那么,家长该怎么办?
首先要认清一个事实:目前,全国所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持有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且不得在节假日、寒暑假开课。
如果你看到某个机构打着“一对一辅导”“名师私教”“学习力提升”等旗号招生,却无法出示合规资质,那基本可以判定是违规的。
其次,不要轻信“内部渠道”“保分协议”“密训营”等营销话术。
这些往往是机构为了规避监管而设计的话术包装。
真正的合规培训,课程内容、收费标准、教师资质都必须公示,且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
最后,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业压力。
教育不是速成生意,成绩提升靠的是日积月累,而不是几节“密训课”。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违规机构身上,不如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通过学校课后服务、公益学习资源等合法渠道获取支持。
回到高途本身,它走到今天这一步,既有外部环境剧变的原因,也有自身战略摇摆的问题。
从坚决转型到暗中回流,反映出的是一种“路径依赖”,习惯了靠学科培训赚钱,就很难真正沉下心来做难而正确的事。
但时代已经变了。
教育不是流量生意,更不是资本游戏。
国家推动“双减”,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缓解家长焦虑、促进教育公平。
任何试图绕过政策、继续制造焦虑、收割家长钱包的行为,终将被市场和监管双重淘汰。
高途还有机会吗?当然有。
但它必须真正放下对学科培训的执念,把精力投入到职业教育、成人技能提升、教育科技产品等合规赛道上。这些领域虽然慢、虽然难,但却是可持续的。
否则,今天被查的是海淀两个教学点,明天可能就是整个业务线的停摆。
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赚钱。
一个企业可以追求利润,但不能忘了初心。
高途曾经喊出“科技让教育更美好”的口号,如果真想实现这个愿景,就该从这次被查中吸取教训,彻底告别灰色操作,回归教育本真。
否则,再响亮的品牌,也会在一次次违规中失去公众信任;
再庞大的帝国,也会在政策红线下轰然倒塌。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警示。
(全文完)
来源:德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