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流感为何提前来?病毒变异、毒株更换后,这三类人更要注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6:54 1

摘要:往年十一月后才闹腾的流感,今年十月刚过,就不少人中招。门诊一查,甲流B型流感双双回潮,速度快得像忽然倒春寒。很多人纳闷,这病毒咋变得这么快,这一季的流感,是不是“换了副面孔”?

往年十一月后才闹腾的流感,今年十月刚过,就不少人中招。门诊一查,甲流B型流感双双回潮,速度快得像忽然倒春寒。很多人纳闷,这病毒咋变得这么快,这一季的流感,是不是“换了副面孔”?

有人说,流感就像春秋衣服换季,冷不防换了个料子。今年的情况确实有点反常。国家疾控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北方多地流感样病例阳性率提早4到6周上升。往常都是冬天来“收场”,今年倒提前唱了主角。

这跟病毒“换血”有关。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都会根据上一年度流行的毒株,调整当年的疫苗配方。今年的主角是H3N2和B型Victoria系,本来在南方打转的毒株,提早顺着气候过渡向北扩散。再加上气温忽高忽低、人群出行频繁,流感就像找到了走捷径的路。

医生们常说,季节变,人就脆。今年不少人提前感冒的原因,不光是病毒变了,还跟身体“切换慢”有关系。秋冬交替,气温差大,鼻黏膜一冷一热,抵抗力就松口气。再加上人群密集的地方多了——学校、工厂、商场,一咳嗽就能传一片。

有意思的是在以往疫情防控严格的几年,人们口罩不离脸,病毒传播链断得干干净净。现在口罩摘了,流感也等不及“回归”。俗话说,风刮多了,灰早晚落地。防得越严,免疫“练兵”就少一点,今年重新接触,免疫力“接手”得慢,也就容易被打个措手不及。

第一类,孩子。
孩子的免疫系统还在“试运行”,接触的毒株类型少,新换的流感毒株对他们来说是“生客”。教育部门统计显示,今年不少地区学龄前儿童流感样病例上升两倍左右,而且症状更明显。家长要明白,感冒发烧不等于普通感冒,流感的发热往往高、恢复慢,一天三次退烧都压不住的,多半是流感在作祟。

第二类,老年人。
老年人抵抗力降得快,体温反应还“低调”。有些人烧不高,却咳得喘得厉害,防不住就转成肺炎。疾控数据显示,老年人流感后的住院率比普通成人高8到10倍。家里有老人的,天气一变就要留点心,房间别太闷,也要避免受凉后“硬扛”。

第三类,慢性病人。
像糖尿病、心脏病、肾病患者,本身身体就像“老机器”,一旦染上流感,负担会成倍加重。医生常遇到的情况是:病毒侵袭后,血糖升高、心率乱跳,最后不是流感本身要命,而是拖出了并发症。舌尖干、胸口闷、气短,这些症状如果连着几天不退,千万别心大。

每年流感疫苗都得跟着毒株“更新”。很多人打一次就以为能管几年,结果该防的没防住。今年的疫苗组合已经针对主要毒株优化过,仍然建议在每年九月底前完成接种。但疫苗不是盾牌,更多的是给身体提前打“草稿”,让免疫系统见识一下病毒的“样子”,到真碰上时能少挨几下。

有趣的是,很多人觉得“打疫苗也容易感冒”,其实那是巧合。流感疫苗是灭活的,不会让你得病。真发烧多半是身体在建“防火墙”。从医生角度看,打完疫苗后短暂不适是正常反应,不打反而风险更高。

有人问,平常想预防流感,除了打针还能干点啥?答案其实都写在生活里。天凉后少逞能,不热不穿;房间勤开窗,空气得换;再一个是勤洗手、少揉眼、不过度近距离说话。这些看着“土”,但比一堆特效药管用。

别以为“只要身体强就不怕”。一个人再壮,碰上新毒株也可能中招。关键是身体准备要充分,作息平稳,睡得好、吃得对,免疫系统才有底气。

如果真中招了,也别慌。普通人多数七天左右能恢复。高烧三天不退、气促胸闷的,该去医院的要去,别一味靠“老偏方”。医生手里的一支棉签和你的一份冷静,比乱吃药更值钱。

这几年我们习惯了把注意力放在大病上,忽略了流感这种“老朋友”的破坏力。其实全球每年约有六十多万人死于流感及其并发症。它不是小打小闹。病毒变异速度快,尤其在南北气候交替的季节,最容易“钻空子”。这也提醒我们,对流感的警惕,不能靠印象办事,得跟着科学走。

过去常有人说,“流感也就多睡几天”,可真正经历过高热、咳喘、全身酸痛的人都知道,那滋味不比病重的轻。尤其是家庭聚集病例多时,一个人倒了一屋传。老人带小孩的家庭,更该提前防备。

这几年我在门诊见得多:早发现的,三五天能缓过来;拖得久的,一查肺炎影像,就得住院。病毒不讲情面,你拖它一天,它就多走几步。防流感这事儿,看似小,做起来却要讲章法。

今年提早来的流感提醒了我们一个道理——身体的门,要自己看紧。少相信“扛一扛就过去”,多相信“防一防就轻松”。毕竟,病来如山倒,康复如抽丝。

世事有个理:天有冷暖,人有防线。流感提前打招呼,不是坏事,它在提醒我们生活的节奏该稳一稳,免疫力得修补修补。往根上说,健康是日常习惯养出来的,不是危机中“抢”出来的。

别让流感“趁乱下手”,给身体松口气,也算给冬天留条退路。
你那边今年流感来得早吗?说说你身边的情况,大家互相提个醒。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控所. 中国流感监测周报[EB/OL].(2025-10-2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全国流感疫情防控提示[EB/OL].(2025-10-15).

声明:本文内容仅作健康知识科普,非诊疗方案。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本文无任何医疗、商业导向,素材引用自公开科研与权威机构资料,侵权或失实请联系修正。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