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日本不属于联合国军,但出兵人数仅次于美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5:59 1

摘要:说起来得从战后的日本说起。1945年,日本战败,宪法第九条明文规定:国家永远放弃战争,不保有陆海空军。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50年10月,美国海军在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外搁浅了。

不是船搁浅——是计划。

那片海域布满了几千颗水雷,原本的登陆作战被硬生生拖住了。

美军带来了十多艘扫雷艇,忙了半个月,只清理出200多颗。

进度慢得让人心焦。

眼看登陆时间一拖再拖,前线要变,后方也跟着出状况。

那时候,麦克阿瑟急得连夜发电报,找人支援。

可谁来呢?这事儿还真不好办。

最后,救急的竟然是日本。

对,就是那个刚刚战败五年、连军队都不被允许保留的日本。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得从战后的日本说起。1945年,日本战败,宪法第九条明文规定:国家永远放弃战争,不保有陆海空军。

可尽管法律上是非军事国家,现实中一些“灰色地带”却早已存在。

比如说,日本保留了一支“水雷清除队”,名义上是为清扫战后本国沿海的遗雷,实际上装备、编制都不比军队差。

这支部队不大,战后没人关注,直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人突然想起了他们。

麦克阿瑟是那时候驻日最高负责人,也是联合国军总司令。

他清楚地知道,日本的这支部队虽然不归联合国军管辖,但要是真愿意配合,美军就能省不少事。

于是,美国驻日本司令部找到了日本政府。

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一开始很犹豫。

这种事儿,一旦被外界知道,可能引发巨大争议。

但考虑到美国的要求,再加上日本正急需从经济废墟中恢复,最终还是点了头。

出动46艘扫雷艇,1200人,马上准备。”这是当时日本海上保安厅某位高官的命令。

谁下的命令,档案里没写死,但执行得很快。

几天后,这支部队就出现在了朝鲜东岸。

行动期间,日本方面始终保持低调。

没有公开的新闻,也没有记录在联合国军的参战名单上。

扫雷完成后,部队悄悄返回,连个“嘉奖”都没留。

可这只是开始。

往后几年,日本对朝鲜战场的支援远不止这次扫雷。

大量日本人以“技术顾问”“后勤专家”“军需翻译”的身份,被安排进美军系统。

一些人甚至直接参与了前线作战情报的分析与传输。

这些人,多数都不是普通公务员。

有的是旧军官,有的是战前在朝鲜工作的警务人员,还有一些,是情报机关的旧部。

毕竟,朝鲜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对那里的地理、人口、语言、运输网络,可谓门儿清。

比如,“河边机构”这个名字,当年在美军内部绝对不陌生。

它的真正身份是由日本前陆军参谋部成员河边正三牵头建立的秘密情报网络。

这个机构专门负责给美军提供朝鲜方面的情报支持,甚至还参与了密码破译。

在东京的美军总部里,那时候有句调侃话:“最了解朝鲜的,不是我们,是隔壁那几个日本人。

而就在那些年,日本国内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

兵器、弹药、军装、车辆,甚至是战地食堂用的铁锅,全都得有人造。

可战后美国封禁了日本的军工企业,大批工厂停工,工人失业。

这时,美国决定重新启用这些企业。

三菱、日立、石川岛播磨这类老牌军工厂重新开工,不仅生产战争物资,还开始接触新技术。

日本的港口铁路机场也开始为联合国军服务,运输兵员、物资,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候,我们工厂一天三班倒,连轴转,”一名横滨机械厂的老工人后来回忆说,“没时间想别的,就想着多干点活,工资能早点发。”

这种支援换来了什么?是现金,是订单,更是恢复的机会。1950到1953年,仅靠“特别需求”,日本的工业产值就增长了40%以上。

就业率迅速上升,东京、大阪的工厂烟囱重新冒起白烟。

美国方面也不再对日本的“非军事力量”过多干涉。

后来,这些人逐渐成为自卫队的雏形。

再说回朝鲜战场,那些以“顾问”身份出现的日本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没留下公开记录。

有些人甚至用了假名。

有一位参与元山登陆后扫雷工作的军官,战后回忆录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没有军装,没有编号,也没有勋章。

但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在联合国军的官方统计中,日本始终没出现过。

但据英国《泰晤士报》1972年的一篇报道,约有2.5万人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这场战争的支援。

这个数字,仅次于美国,比英国、加拿大、法国都多。

而在东京,联合国军的远东总部设在那里,麦克阿瑟天天就住在明治神宫外的一栋大楼里。

他说过一句话:“没有日本,这场战争根本打不起来。

这句话,后来被不少人引用。

可在那时候,几乎没人敢公开承认。

战争结束后,那些日本扫雷艇悄悄返回,港口没有迎接,也没有纪念。

过了很多年,才有人在一份旧报纸的角落看到他们的名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们:“非军事者”。

参考资料:

李洁,《朝鲜战争全景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冈崎久彦,《吉田茂与其时代》,日本PHP研究所,2006年

迈克尔·夏勒(Michael Schaller),《美国与日本的重塑》,哈佛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泰晤士报》历史档案馆,1972年10月特刊《The Other Forces in Korea》

黒井文太郎,《日本的情报战》,角川书店,2009年

来源:智者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