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7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一则新闻在朋友圈刷了屏:
12岁的明明(化名)因为咳嗽没当回事,家长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去医院。在家吃了几天止咳糖浆,结果病情迅速恶化,仅仅一周,发展成重症肺炎,CT片子里整片肺部呈现“白肺”状态,生命一度垂危。
医生坦言:“再晚来两天,孩子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这不是个例。近几年,“白肺”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新闻中,但很多人对它仍然一知半解。咳嗽真的能拖成白肺吗?什么情况必须及时就医?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说清楚。
“白肺”并不是一个标准医学术语,而是影像学上的描述。
正常的肺部在CT片上呈现黑色,因为肺里充满空气。但当肺泡被炎症、渗出物、纤维组织等填满,空气无法进入,影像上就变成一大片白色。
这就是“白肺”——其实是严重肺部感染或损伤的表现,常见于重症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情中。
一旦发展到白肺阶段,患者的肺基本失去了正常换气功能,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多器官衰竭接踵而来,死亡率极高。
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小孩咳嗽,就是感冒,吃点药熬几天就好了。
但在临床上,不少重症肺炎患者的早期症状仅表现为轻微咳嗽。尤其是免疫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儿童,病情进展可能非常迅速。
以明明的病例为例,初期只是干咳、低热,三天后开始气喘、乏力,第七天CT检查时,双肺已经大面积实变,氧饱和度跌至80%以下,必须插管上呼吸机。
医生提醒:不是所有咳嗽都无害!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持续发热超过3天
咳嗽加重,特别是伴有喘息或呼吸困难
精神状态差、嗜睡、拒食
面色发灰、口唇发紫
有基础病或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加重
很多人对肺炎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其实,肺炎是全球儿童死亡的头号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肺炎每年导致全球约8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
而造成病情延误的原因,常见有三点:
自行服药拖延就诊很多家长习惯去药店买止咳药、抗生素,结果掩盖了症状,错过最佳诊疗时机。误信“抗生素副作用太大”
抗生素确实不能乱用,但在确诊为细菌性肺炎时,及时、规范地使用抗生素是救命关键。认为“孩子感冒很常见”
孩子体温高、呼吸急促、精神差,一定不能只按“普通感冒”处理。这可能是肺炎的前兆。
很多人以为只有细菌会引发白肺,其实病毒感染也可能造成严重肺炎,尤其以下几种:
流感病毒
每年秋冬高发,容易引发暴发性病毒性肺炎,进展快,死亡率高。
腺病毒
多见于儿童,攻击性强,部分可引发腺病毒性重症肺炎,甚至“白肺”。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仍在传播)
某些毒株可引发严重肺部炎症,尤其对老人、儿童、基础病患者威胁大。
医生指出,病毒性肺炎尚无特效药,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支持治疗。
肺炎虽凶险,但并非无计可施。医生给出三条关键建议:
规范接种疫苗,包括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腺病毒疫苗(部分地区)等,能有效预防相关感染。增强体质,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保持户外活动,提升儿童抵抗力,是预防感染的根本。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不要硬扛、不拖延、不盲目服药。尤其儿童、老人、慢病患者,感染后必须警惕肺部并发症。“我们最怕的不是病重,而是病重了还没意识到。”这是一位儿科ICU医生说的话。
儿童肺炎的变化速度远比成人快,一旦出现“白肺”,抢救窗口非常短,必须上呼吸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重症设备,代价高、风险大。
早发现、早治疗,远比后期抢救更重要。
咳嗽、发烧,听起来像小病,但背后可能隐藏大问题。当孩子身体出现异常时,请家长不要再拿“熬一熬就过去了”来自我安慰。
一时的忽视,可能就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1] 国家卫健委《儿童肺炎诊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重症肺炎管理专家共识》
[3]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儿童肺炎死亡报告》
来源:每日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