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伦敦人排队上广式早茶课,一节课200英镑,不打折。
你吃一顿饭,外国人在学怎么开餐厅。
2025年,伦敦人排队上广式早茶课,一节课200英镑,不打折。
巴黎老佛爷百货的麻婆豆腐调料,一天卖了三千包,卖断货。
不是网红打卡,是真有人天天买,天天做,天天发朋友圈说“比我家楼下那家还正宗”。
没人提文化输出,但中国菜自己长腿跑出去了。
米其林今年在中国新增48家餐厅,广州白天鹅的虾饺,一天卖一万笼。
不是夸张,是每天凌晨四点,后厨的蒸笼就没停过。
外国人专程飞过来,就为吃一口虾饺,拍完照,再点一份艇仔粥,说“这才是早餐”。
海关刚放行,郫县豆瓣、山西老陈醋能免税进欧洲了。
海外中餐馆老板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一罐豆瓣酱要卖30欧,现在成本直接砍掉四分之一。
他们不用再偷偷从中国带了,正大光明下单,物流三天到。
外国游客在中国,平均多待五天。
不是去故宫,不是看长城,是追着火锅、烧烤、小笼包跑。
成都那辆24小时火锅巴士,晚上十一点还在发车,车上一半是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这辣度,我撑了三口,眼泪没停过。
”
AI营养师在深圳食堂上线,扫一眼你体检报告,推荐你吃蒸鱼还是凉拌木耳。
杭州无人机送餐,准点率99.2%,比外卖小哥还稳。
景德镇的鸳鸯火锅瓷盘,卖到欧美溢价四倍,人家不是买餐具,是买文化符号。
TikTok上#ChineseFoodChallenge播放量500亿次。
英国BBC拍纪录片,六成篇幅全给中国地方菜。
不是讲历史,是拍重庆小面师傅凌晨三点揉面,拍潮汕牛肉丸一甩一弹的脆响,拍东北酸菜缸里发酵的冬天。
没人逼他们喜欢,但他们就是停不下来。
以前是“中国菜太油太咸”,现在是“你们怎么能把豆腐做出十八种味道?
”以前是“筷子太难用”,现在是“我女儿五岁,自己能夹起一颗花生”。
这不是口味征服,是生活方式被重新定义。
我们以为自己在吃饭,其实别人在学怎么活。
政策松了,科技跟了,游客来了,钱也跟着来了。
米其林三星餐厅能当签证加分项,外国游客凭预订记录就能延签。
这不是旅游,是文化入境。
最狠的是,外国人越爱吃,我们越认真做。
以前是“凑合吃”,现在是“必须好吃”。
以前是“能卖就行”,现在是“能不能让外国人吃完想哭”。
中国菜没喊口号,它只是安静地,把一勺辣椒、一笼虾饺、一锅老汤,送到了世界最远的餐桌。
它不靠演讲,不靠宣传,靠的是凌晨四点的灶火,靠的是师傅手上磨出的老茧,靠的是你咬下去那一瞬间,心里冒出的那句——
“原来,味道真的能跨过国界。
”
这不是输出,是被看见。
你吃的是饭,别人吃的是你活过的方式。
来源:铄铄的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