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不少人一开始只是健忘,后来连熟人的脸都认不出。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已经超过12%。
身边五六十岁以上的亲戚朋友,有时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了?钥匙放哪、水烧了没、饭吃过没……总觉得脑子不如以前灵光了。
有人以为是年纪到了,正常的。其实不然。记忆力减退、思维变慢,并不一定是自然老化,也可能是大脑在悄悄“报警”。
近年来,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不少人一开始只是健忘,后来连熟人的脸都认不出。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已经超过12%。
很多人以为,脑子出问题,是因为“脑子太累了”。真正伤脑的,往往是我们平常在家里不经意的几个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过了56岁,在家少做的五件事。不光为了记忆力,也是为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第一个,别总一个人闷着,不说话。很多退休老人,生活节奏慢了,开始变得不爱社交,甚至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
你可能觉得,安静点挺好,清净。但社交隔离其实是认知功能下降的一个危险因素。大脑就像肌肉,不用就退化。说话、聊天,其实是对大脑的训练。
研究发现,长期独处的人,大脑中灰质的体积会减少,反应也会变慢。想要脑子灵活,得让它“动”起来。哪怕只是每天和邻居聊两句,跟老伴多说几句日常唠嗑,都是刺激大脑的方式。
第二个,别一坐就是一整天。尤其是久坐不动,看电视、打麻将、刷手机。你可能觉得,坐着舒服,省劲。但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脑部供血。
大脑是个“娇气”的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非常高。一旦供血不足,容易出现认知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最好是每坐一个小时,就起来走动走动。哪怕是在家里倒杯水、整理一下房间,也比一直坐着强。有研究指出,每天轻度活动30分钟,可以让大脑保持更好的活跃度。这不需要跑步、跳操,走走楼梯、扫扫地就行。
第三个,不要长期作息混乱。很多人退休后,没了上班的压力,晚上越睡越晚,白天睡一觉就是半天。
这种昼夜节律紊乱,对大脑影响非常大。大脑也有自己的“生物钟”,它需要规律的休息和清醒时间。
如果你天天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长期下来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
研究还发现,深度睡眠是大脑“清理垃圾”的关键时段。作息混乱,就像让清洁工下错了班,脑子里堆积的代谢废物就清不出去。
建议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保持规律。即便不用早起,也不要熬夜打乱节奏。
第四个,别什么都要“自己扛”。这年头,很多人情绪压抑,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愿意把烦心事说出来。觉得“我这把年纪了,哪能老喊累”。但长期情绪压抑是对大脑的一种慢性伤害。
慢性压力,会让大脑中的海马体萎缩,而海马体就是管理记忆的重要区域。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不仅可能诱发身体疾病,还会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
该发脾气时发脾气,该倾诉时就倾诉。和亲人多沟通,不要什么事都闷在心里。哪怕是写日记、种花、听音乐,也是一种情绪出口。
第五个,别总吃得太油、太咸、太甜。很多人觉得,退休了,吃点好的才不亏。煎炸、红烧、烧烤轮着来,嘴巴是满足了,大脑却“苦了”。
高脂高糖饮食,会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加速脑细胞的老化。长期高盐,也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进而影响脑供血。
研究发现,饮食结构和认知功能关联密切。那些日常摄入大量蔬菜、水果、全谷类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更慢。这不是让你吃得清汤寡水,而是建议:多蒸煮,少煎炸;多自然食物,少加工食品。
适当控制总热量,不暴饮暴食,也能减轻代谢负担。别把“退休了”当成“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56岁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缓慢下坡,大脑也不例外。认知健康,不是等问题出现后才去关心的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出来的。
有人说,老年痴呆是“最孤独的病”。它不像其他病痛那样明显,却一点点剥夺一个人的记忆、情感和自我。但好消息是,很多生活方式,是可以帮助我们推迟甚至降低风险的。
比如保持社交活跃、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饮食、情绪管理……看似普通的事,恰恰是最有效的大脑“保养方式”。
不是非要做些什么“高大上”的训练,生活中的小改变,才是最踏实的“护脑法”。从今天开始,动起来、说出来、睡得好、吃得对、别闷着。大脑也会感谢你,给它一个更轻松的晚年。
参考资料:
1. 《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2. 《中国认知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预防医学会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科普杨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