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夜深更半夜又起风浪——导演王晶在个人直播间把话题拉到大S身上,说自己见过她“晒得很黑”,还提到打美白针、极端节食、服用抗凝药等细节。直播间热度瞬间暴涨,观众蜂拥而入,但很快平台以“涉及艺人隐私”为由下架了回放。看着这出戏码,我想先把几个比较重要的点摆清楚。
昨夜深更半夜又起风浪——导演王晶在个人直播间把话题拉到大S身上,说自己见过她“晒得很黑”,还提到打美白针、极端节食、服用抗凝药等细节。直播间热度瞬间暴涨,观众蜂拥而入,但很快平台以“涉及艺人隐私”为由下架了回放。看着这出戏码,我想先把几个比较重要的点摆清楚。
▶事实能有多准?
王晶讲的是他的记忆和看法,很多内容更像是回忆式描述或听来的传闻。在没有权威医疗报告、当事人确认或可靠证据前,大家应该把这些当作“某人的说法”,而非铁证。尤其是把某种健康状况或死亡原因直接归结于爆料里的某一项,医学上通常经不起这种零碎证据的推演——那样很容易把猜测当成定论,误导观众。
▶伦理问题比流量更重要
公众人物被讨论,本身无可厚非。但宗旨要清楚:是追忆,还是消费?当直播或短视频把刺激性细节当“最强引流点”,短期能换来点击,长期只会伤害逝者家属、扭曲公众对人物的整体记忆。信息未经核实,就大张旗鼓地往外放,这种“翻旧账式”的暴露不只是没有同情心,也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这其实暴露了行业的两个老毛病
一是部分圈内人习惯用“爆料维持曝光度”,当平台和流量机制奖励这种行为,口碑和伦理就被抛在一边。二是公众对“美”的焦虑还在——明星为了镜头和评分,承受着外貌与体型的高压,这既是个人选择,也是一种制度化的逼迫。把注意力仅放在绯闻上,容易忽视如何改善这些制度化问题。
▶我个人的态度
回忆和见闻确实能丰富公众对明星的印象,但讲述需有分寸。讨论逝者时,多一份尊重和谨慎;谈到健康和死因时,请留下对专业判断的敬意,不要用断章取义的爆料替代证据。平台也应承担起更严格的审核与保护责任,既保护隐私,也维护信息质量。
说到底,面对这种“半真半假”的爆料,你更倾向相信它、怀疑它,还是希望平台和当事人给出更明确的说法?你觉得媒体和我们这些自媒体人,应该怎么把握报道尺度,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不踩伦理红线?欢迎在评论里告诉我你的看法。
来源:藐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