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十三年(639 年),大唐王朝已历十余年治世。经 “贞观之治” 的励精图治,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帝国,国力日盛,声威远播。彼时,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既是帝国对外交流的动脉,亦是彰显天可汗权威的重要通道。然而,位于西域咽喉之地的高昌国,却以一己之私
贞观十三年(639 年),大唐王朝已历十余年治世。经 “贞观之治” 的励精图治,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帝国,国力日盛,声威远播。彼时,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既是帝国对外交流的动脉,亦是彰显天可汗权威的重要通道。然而,位于西域咽喉之地的高昌国,却以一己之私,悍然阻断商路,将一场关乎帝国西域战略的战争,推向了历史台前。而这场战役的主角,便是时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的侯君集。
高昌国,地处今新疆吐鲁番盆地,扼守丝绸之路中段要冲,自魏晋以来便是西域诸国中的强国。其王麴文泰,自其父麴伯雅归附隋朝起,便与中原王朝有着复杂的联系。唐初,麴文泰曾两度入朝,亲见贞观初年的繁荣景象,一度对大唐称臣纳贡。然随着西突厥势力在西域的扩张,麴文泰逐渐心生异志 —— 他深知高昌作为商路枢纽的战略价值,更妄图依仗西突厥的军事支持,垄断西域贸易,甚至挑战大唐在西域的宗主权。
贞观年间,唐朝与西域诸国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丝绸、瓷器经高昌运往中亚、波斯,而西域的良马、珠宝亦由此输入中原。麴文泰为牟取暴利,公然下令扣留唐朝商队与使者,肆意征收重税,甚至联合西突厥攻打唐朝的属国焉耆,掠夺人口与财富。消息传至长安,太宗李世民起初仍以安抚为主,遣使前往高昌,劝诫麴文泰罢兵休战,恢复商路畅通。然而,麴文泰自恃高昌远离中原,有沙漠天险阻隔,又有西突厥屯兵撑腰,竟对太宗的劝诫置若罔闻,甚至狂妄宣称:“唐国去此七千里,沙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大军岂能至哉?”
麴文泰的挑衅,不仅损害了唐朝的经济利益,更动摇了大唐在西域的威信。若放任高昌割据,西域诸国恐将纷纷倒向西突厥,丝绸之路将彻底断绝,贞观盛世的对外格局也将随之崩塌。在多次劝谕无效后,太宗终于下定决心:出兵高昌,以武力维护帝国尊严与西域秩序。而肩负这一重任的,正是当时大唐名将中的佼佼者 —— 侯君集。
侯君集出身行伍,早年便追随李世民征战天下,在玄武门之变中功勋卓著,深得太宗信任。他虽不及李靖、李勣那般声名显赫,却兼具谋略与勇毅,尤其擅长指挥大规模远征。此前,侯君集曾随李靖平定吐谷浑,积累了丰富的高原、沙漠作战经验,这也是太宗选中他为主帅的重要原因。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太宗正式下诏,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为副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计数万人,远征高昌。此次出征,难度远超以往 —— 高昌距长安七千余里,途中需穿越广袤的沙漠戈壁,水源匮乏,气候恶劣,后勤补给更是巨大挑战。为确保行军顺利,侯君集做了周密筹备:他派人深入西域勘察地形,绘制详细路线图;提前在河西诸州征集粮草,建立沿途补给点;同时挑选熟悉沙漠气候的向导,训练士兵适应干旱、严寒的作战环境。
出发前夕,太宗召见侯君集,嘱托道:“高昌负隅顽抗,实乃欺我大唐无人。今命你率军西征,非为征服,乃为安定西域,保商路畅通。务必严明军纪,善待百姓,勿要滥杀无辜。” 侯君集躬身领命,立誓必平高昌,不负圣望。贞观十三年年末,唐军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西域进发,一场跨越千里的远征,就此拉开序幕。
唐军西行之路,正如麴文泰所言,充满艰险。出玉门关后,便进入茫茫沙漠,白日烈日炙烤,沙砾滚烫,士兵们往往行进数十里方能见一处水源;夜晚寒风刺骨,昼夜温差极大,不少士兵因中暑、冻伤病倒。侯君集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他下令将自己的粮草、水源分予伤病士兵,又亲自督促队伍行进,鼓舞士气:“我等奉天子之命出征,此行虽险,然破高昌则西域定,功在社稷,名垂青史!”
在侯君集的激励下,唐军历经数月艰难跋涉,终于在贞观十四年(640 年)初夏穿越沙漠,兵临高昌边境。消息传至高昌都城交河城,麴文泰闻讯大惊 —— 他万万没想到唐军竟能克服沙漠天险,迅速兵临城下。这位曾狂妄自大的高昌王,此刻陷入极度的惊恐与慌乱之中,连日忧惧成疾,竟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于宫中。其子麴智盛仓促继位,接过了这个风雨飘摇的王国。
侯君集得知麴文泰病死,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先派使者前往交河城,劝降麴智盛,晓以利害:“你父负唐之罪,今天子遣我等前来,若速速归降,可保一城百姓平安;若负隅顽抗,城破之日,悔之晚矣。” 然而,麴智盛仍寄望于西突厥的援军,拒不投降。侯君集见劝降无效,遂下令攻城。
唐军早已准备充分,各式攻城器械一应俱全。士兵们架起云梯,奋勇登城;投石机将巨石掷向城墙,城上守军伤亡惨重。麴智盛一面组织抵抗,一面派人向驻扎在浮图城的西突厥援军求救。然而,西突厥可汗得知唐军势大,早已心生畏惧,不仅未出兵救援,反而率军西撤,弃高昌于不顾。援军无望,交河城的防御渐渐崩溃。
贞观十四年八月,侯君集率领唐军攻克交河城,麴智盛走投无路,只得开城投降。至此,高昌国灭亡,这场历时近一年的远征,以唐军的完胜告终。
高昌平定后,侯君集谨遵太宗嘱托,严明军纪,禁止士兵烧杀抢掠,交河城内秩序很快恢复。随后,侯君集派人将麴智盛及其群臣押送长安,面见太宗。太宗赦免了麴智盛的死罪,封其为左武卫将军,以示安抚。
对于高昌故地的治理,太宗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并未另立国王,而是设立直属中央的行政机构 —— 西州,将其纳入大唐版图。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太宗下诏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以郭孝恪为第一任安西都护,统领军队,镇守西域。安西都护府的设立,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稳固统治的标志,此后,唐朝以此为据点,逐步拓展在西域的势力范围,为后来安西四镇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侯君集平定高昌,不仅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保障了东西方贸易的畅通,更彰显了大唐的军事实力与大国威仪。战后,西域诸国震惊于唐朝的强盛,纷纷派遣使者入朝,归附大唐。丝绸之路之上,商队络绎不绝,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而西域的葡萄、苜蓿、良马也传入中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
这场战役,也成为侯君集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班师回朝后,太宗论功行赏,封侯君集为陈国公,赐物千段,食邑千户。然而,侯君集晚年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最终身败名裂,落得被处死的结局,令人叹惋。但纵观其一生,平定高昌之战无疑是他为大唐立下的不朽功勋,这场战役所奠定的西域格局,更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进程。
贞观年间的高昌之战,是大唐王朝对外经略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 大唐以武力扫清障碍,以制度巩固统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西域,最终成就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贞观盛世的辉煌。而侯君集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者,虽结局遗憾,但其在平定高昌过程中展现的军事谋略与担当,亦在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雁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