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43年,年近70岁的侯君集谋反被灭族,临死前,他跪在李世民面前:“求陛下给我留个儿子。”李世民摇了摇头,冷笑一声:“放心,我会让你儿子有2个终身奶娘的。”
643年,年近70岁的侯君集谋反被灭族,临死前,他跪在李世民面前:“求陛下给我留个儿子。”李世民摇了摇头,冷笑一声:“放心,我会让你儿子有2个终身奶娘的。”
“终身奶娘”,侯君集听到这四个字,心里一个咯噔。
他心想,恐怕是自己府上的两个人乳美人被发现了,于是猛地用头磕地,希望这个仁慈的帝王能顾念旧情,保儿子一世平安。
李世民见状,并没有多说话,只是摆摆手,侯君集就被拖下去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刑场上的侯君集,头发凌乱地跪在地上,看着周围的一切。他缓缓闭上眼睛,如果一切能重来,该有多好。
侯君集,最初是个浮夸的莽夫,连弓箭都学不会就号称自己勇武。在秦王府中,他原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将。
虽然有册封,有军功,但是比起府中的秦琼、尉迟敬德等人,他根本排不上号,只能算秦王府里一个打杂的。
真正让侯君集,被李世民的重用的转折点,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与其说玄武门之变是一场谋反之战,倒不如说,它是李世民挑选忠心人士的试炼场。
史书上关于侯君集参与玄武门之变,记载得非常简单:
“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取自《旧唐书·侯君集》)
言下之意,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参与了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主要是出谋划策居多,不像其他人是真刀实枪上战场。
事后,到了玄武门之变后第三天,正式被册立为太子的李世民论功行赏的时候,侯君集却破天荒地被册立为了“一等功”,享受封邑千户。
在当时,同样被列为一等功的还有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
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李世民府上重要的谋士,早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5年,就和长孙无忌一起提醒李世民要早做准备、先发制人。
尽管两人中间有一段时间,被迫调离,但他们依然是玄武门之变的重要组织者。
而长孙无忌,还是李世民的大舅哥。
至于尉迟恭,更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救下了李世民,亲手杀了李元吉,和李世民算得上过命的交情。
他们四人,一等功当之无愧。
可侯君集呢?
平平无奇地参与了诛杀李元吉、李建成的谋略,为什么也是一等功?
唯一的可能只有,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负责的事情,不能写在史书上。
符合“不能写”这个标准的,只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就是控制李渊。玄武门之变当天,《旧唐书》记载李渊在游湖,一直到李元吉、李建成死了之后,尉迟进带兵冲到李渊面前,李渊才知道发生了内乱。
这有些匪夷所思,这么大的事情发生,李渊居然一点消息都没听见。
第二件事情,就是策反宫廷将领。李世民之所以能在玄武门之变中获益,除了手下有一帮忠心的人,更因为他策反了很多宫廷将领。玄武门的领兵常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那谁去策反呢?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这样来看,大概率这两件事情,侯君集都有深度参与。
否则,毫无建树的他,不可能拿到一等功,也不可能就此一飞冲天。
拿到一等功,不断被封赏后,侯君集步步高升,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
这职位是升了,但能力还没跟上,李世民就想尽办法培养他。毕竟,良将易得,忠心难求。
于是,李世民就派侯君集去给李靖当副手,讨伐吐谷浑。可没成想,侯君集完全不理解李世民的苦心,甚至还反过来去找李世民告状:
“李靖有谋反的意图,一到关键时刻就不想教我。”
李靖知道后,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
“如果他真的这么说,这是侯君集自己想要谋反。”
当时的大唐一片祥和,除了对外需要征战,对内根本用不上兵法。所以,李靖教给侯君集的都是对外征战的兵法,平四夷完全够用。
但侯君集却贪得无厌,想要更多。
李靖是个实在人,忍不了侯君集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便对人说:
“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取自《大唐新语》)
而后的事实证明,李靖一语成谶。
后来的侯君集,在李靖身上学了点本事,确实也立下了功勋。贞观十四年,他灭了高昌国,俘虏了高昌国皇室高调回朝,接受朝臣们的朝贺。
这是侯君集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李世民为他大摆庆功宴,百官们把侯君集家的门槛都踩烂了,也要去祝贺。
只是,就在这最鼎盛的时候,侯君集贪得无厌的一面又暴露了。在攻打高昌国期间,他把高昌国的宝物据为己有,还怂恿将士们也抢财物。
司法官得知后,一纸状书把侯君集给告了,立下大功的侯君集又进了监狱。后来,还是朝臣们求情,侯君集才得以“功过相抵”,轻轻松松出了狱。
出狱后的侯君集,没有半分感恩,全部不甘和怨恨。
他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却因为一点小事就被抹去了功绩。
他认为,整个朝堂上的人,都不如自己。
于是有一次,当他看到太子幕僚张亮也被贬谪的时候,就跑到张亮面前去说:“朝廷这么搞下去不行,实在受不了了,要不我们谋反吧!”
张亮一听,吓得立马报告了李世民。
李世民听完之后,选择了宽容和理解,他觉得是侯君集心憋闷也是正常的。所以,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时,李世民特意把侯君集给放了进去,重新肯定他的功绩。
李世民以为,这样做,能让侯君集知足。
但他完全忽略了人的贪心程度。
643年时,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在太子李承乾府上当差,通过女婿,他得知李承乾忌惮魏王李泰,已经有了逼宫的心思。
这个时候的侯君集,陷入了纠结。
他到底该不该再参与一场“玄武门之变”。
上一次,他跟着李世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自此改变了命运。如今,如果他能够跟着太子李承乾一起,再来一次政变,很有可能再进一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居然主动和侯君集交好,经常邀请他去府上小坐,还夸他是顶梁柱。
侯君集哪里受得住这样的恭维。
他做梦都希望,自己能够坐到长孙无忌的位置上去。但李世民身边,能人太多,侯君集即便依靠玄武门之变进了一步,但大多数时候还是靠边站。
如果他能帮着李承乾“政变”、“上位”,那这一次,他就能离权力中心更进。
富贵险中求,搏一搏才有更大可能性。
在李承乾的迷魂汤之下,侯君集入伙了,化被动为主动,立马开始手把手劝李承乾加速政变。一如当年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为李世民筹划一样,侯君集也开始帮着李承乾策划。
只不过,李承乾远远没有李世民那样的魄力。
侯君集的聪明才智,也根本比不上长孙无忌、房玄龄。
李承乾的谋反,甚至还没正式开始,就已经被李世民按下了。
李承乾是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长孙皇后的骨血,李世民舍不得杀,跑到朝臣们面前又哭又闹又摆烂,最终帮儿子保住了性命。
可侯君集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个臣子。谋反,是抄家灭族的死罪。
大殿之上,李世民亲自审问侯君集:“为何要谋反?”
起先,侯君集还想遮掩一番,毕竟李承乾还没有正式逼宫,自己并没有被抓现行。可没想到,他的女婿贺兰楚石顶不住压力,直接把他和太子逼宫的谋划一股脑都交代了。
侯君集举家被抄,不仅有两个喝人乳的美女被搜罗了出来,更有他和太子、其他谋反参与者的来往信件。
面子、里子尽力失的侯君集,只能低头认罪。
按照道理来说,侯君集认下了谋反罪,下一步就是处死。可李世民却说:
“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取自《旧唐书·侯君集传》)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还是顾念侯君集曾经的功绩,想要饶他一命。
可群臣们用四个字把李世民的话堵了回去:“天理难容!”
于是,侯君集被判“抄家灭族”,被关进监狱,再次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监狱等死的时候,侯君集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场景,自己名不见经传的过往、自己玄武门之变后的高光,再到后来的猖狂发言、剿灭高昌后的贪得无厌……
李世民对他还是极好的,但凡他能够收敛一点点,结局都会大不一样。
到了行刑前,侯君集突然情绪激动求见李世民。
一直愤愤不平的他,第一次跪在李世民面前,痛哭流涕,希望能够李世民能够给自己留个儿子延续香火。
李世民思索再三,给出了回答:“放心,我会让你儿子有2个终身奶娘的。”
侯君集死后,李世民下令,特赦侯君集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流放岭南。据说,同行的还有在侯府搜罗出来的两个吃人 乳的美女。
当时,侯君集的儿子侯承业还不足10岁。
三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被流放,情景可想而知。尤其是,这里面还有2个罕见的美女。
在唐朝,有特殊嗜好的人,为了让女子白皙嫩滑,便把她们养在家中,只服用人 乳。这样女子便会因为营养不了而变得格外消瘦、白皙,看起来柔弱无骨。
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但也满足了当时一批人的爱好。
当这样的病娇美人和孩子一起,在流放路上时,大概率会遭到最不堪的待遇。
至于,侯承业的后续如何,是死在了路上还是到岭南安然生活,不得而知,历史也没有再记载。
侯君集这一生,有过好几次高光时刻,玄武门之变后的册封、高昌国覆灭的庆功宴、凌烟阁画像时的荣光……
但每一次,他都不知足,只想要更多。
最终才落得这个下场。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能力不足,还贪得无厌的人生,是一场必输的赌局。
来源:仙女修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