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翻开《论语》和史料就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孔子,跟咱身边那些有脾气、有执念、会碰壁的普通人没啥两样——他也要吃饭,也急着赶路,也会跟弟子拌嘴,甚至是为了理想到处“碰壁”,甚至会被骂“丧家之犬”,根本不是那供在大殿里涂满金粉的“神”。
很多人总以为孔子是“圣人”,好像他天生就飘在云端,不食人间烟火似的。
可翻开《论语》和史料就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孔子,跟咱身边那些有脾气、有执念、会碰壁的普通人没啥两样——他也要吃饭,也急着赶路,也会跟弟子拌嘴,甚至是为了理想到处“碰壁”,甚至会被骂“丧家之犬”,根本不是那供在大殿里涂满金粉的“神”。
真实的孔子很“接地气”
这个人在吃这方面讲究得很——嘴很‘叼’,跟挑食”没啥区别。
《论语》里就明明白白记载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啥意思?就是米饭要是有点馊味、发了霉,他不吃;鱼肉要是不新鲜,放久了有怪味,他也不吃;甚至肉切得歪歪扭扭、没个规矩样,他都不动筷子。
你看,这多真实?孔子不跟你讲虚的,吃的东西不合心意,就是不将就。
而且他跟弟子相处时,更没半点“老师架子”,跟家里长辈对待晚辈似的,该怼就怼,该笑就笑。
比如他弟子子路,是个出了名的急脾气,说话直来直去,从来不会拐弯抹角。有一回孔子说想去卫国做事,子路一听就急了,立马问:“您到了卫国,先干啥呀?”孔子说:“得先‘正名’啊——把名分、规矩都理清楚,不然做事没章法,老百姓也跟着乱。”结果子路当场就怼回去了:“有是哉,子之迂也!”翻译过来就是“您这也太迂腐了吧!都啥时候了,还讲究这些虚头巴脑的?”换了那些装“神”的人,弟子敢这么说话,早翻脸了,但孔子没生气,就笑着骂了句“野哉由也”(你这小子真粗野,说话没分寸),骂完还耐心跟子路解释为啥要“正名”。
你看,这哪是“神”啊?就是个被学生怼了,有点无奈又有点好笑的老师,跟咱身边那些“学生不听话,又气又舍不得骂”的老师,一模一样。
还有一回,孔子最疼爱的弟子颜回去世了,颜回家里穷,下葬的时候连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想掏钱给颜回买个好点的棺材,结果孔子拦着,眼眶红红的说:“颜回活着的时候就穷,日子过得紧巴巴,死了也该顺着他的性子来,不用搞这些虚的。”说着说着就哭了,还拍着大腿喊“天丧予!天丧予!”(这是天要我的命啊!)——你看,他不是没感情的“神”,弟子走了,他也会难过、会哭,跟咱失去亲近的人时一样,心里堵得慌,忍不住要掉眼泪。这种真性情,比那些冷冰冰的“神”,可爱多了。
再说说孔子为理想多次“踫壁”的事。
他这一辈子,跟咱大多数人一样,满脑子都是“理想”,可理想跟现实碰在一起,碎得稀里哗啦,他也会愁、会累,甚至会自我调侃。
孔子一辈子最想干的事,就是推行“仁政”:希望国君能爱民如子,大臣能守规矩不贪腐,老百姓能有饭吃、有衣穿,大家都讲礼貌、不吵架。可那时候是春秋战国,各国都忙着打仗抢地盘,谁有空听他讲“仁”啊?他从五十多岁开始,带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想找个国君能听他的话,结果跑了十几个国家,没一个能真正用他的,反而把自己折腾得颠沛流离。
有一回在匡地,当地人把他当成了之前欺负过他们的坏人,直接把他和弟子们关了好几天,水都快喝不上了,弟子们都慌了,孔子也没辙,只能跟大家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给了我推行道德的使命,这点小麻烦算啥?)。
你看,他也会给自己打气,跟咱遇到难事时说“没事,再坚持坚持”一样,不是真的不怕,是硬撑着给身边人信心。
还有更惨的,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他们粮袋子空了,连野菜汤都喝不上,弟子们饿得躺地上起不来,有的甚至抱怨:“老师您天天讲‘仁’讲‘礼’,怎么还把咱们带到这步田地?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孔子也饿,但他没跟弟子发脾气,而是坐在地上弹琴,琴声里没怨没恨,就是想让大家别慌。
后来他还跟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就算穷,也不会乱了分寸;小人一穷,就啥出格的事都敢干)——你看,他不是没烦恼,只是不把负面情绪撒在别人身上,跟咱遇到难处时,强撑着不让家人担心一样,都是普通人的担当。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回他跟弟子走散了,子贡到处找他,路上遇到个当地人,就问“你见过一个高个子老头,带着一群弟子,到处走的吗?”那人说:“哦,你说的是东边那个老头吧?看着像个‘丧家之犬’似的,是不是你老师?”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原原本本说了,换了别人,被说“丧家之犬”肯定得生气,可孔子听完,居然笑着说“然哉,然哉!”(可不是嘛,可不是嘛!你看我这模样,可不就像没地方去的狗嘛)。
他连自己的“狼狈”都能自嘲,哪有半点“神”的威严?就是个为了理想奔波,累得没力气装体面,还能跟自己开玩笑的普通人。
那后来孔子咋就成了“神”呢?其实跟他本人没啥关系,都是后人“造”出来的。
汉朝以后,历代帝王发现孔子的“礼教”能帮他们稳固统治——老百姓都讲“礼”,就不会造反;大臣都讲“忠”,就不会叛乱。
于是他们开始给孔子加各种封号,从汉朝的“褒成宣尼公”,到唐朝的“文宣王”,再到清朝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封号越来越多越吓人,还把他的画像画得端端正正,供在专门的孔庙里,让老百姓烧香跪拜。
再后来,一些儒家弟子也把孔子的话当“教条”,不许别人质疑,把他说的每句话都捧成“真理”,慢慢的,那个会吃饭、会拌嘴、会自嘲的孔子就没了,只剩下一个涂满金粉、冷冰冰的“神”的符号了。
可咱们得搞明白,真正值得咱们尊敬的,从来不是那个供在庙里的“神”,而是那个会饿肚子、会被弟子怼、会为了理想碰壁,甚至被骂‘丧家之犬’却始终没放弃的凡人孔子。
他明明知道“仁政”难推行,却还是带着弟子跑了十几年,哪怕没人听;他明明能回鲁国安安稳稳教书,不用风吹日晒,却偏要去“碰钉子”;哪怕到了晚年,理想没实现,他也没消沉,还编《春秋》、教弟子,把自己的想法传了下来。
你想啊,要是孔子真是“神”,那他的“仁义”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神旨”,咱普通人学不来也摸不着;可他就是凡人,他的坚持、他的无奈、他的真性情,咱都能感同身受——就像咱们为了工作加班到深夜,为了家庭咬牙扛事,为了一点小理想不轻易放弃一样。
毕竟,只有承认他是凡人,才更能懂得他多么不容易——明明知道理想难实现,却还愿意带着弟子跑遍列国;明明能安安稳稳在家教书,却偏偏要去“碰钉子”——忍饥挨饿甚至是被骂。
这样的孔子,才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能跟咱坐在一起唠唠嗑,说“我当年也跟你一样难”的前辈,这样的他,才更值得咱们记在心里,学在行动里,才能千古流芳!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新文章推送。
图片出自网络,侵删!
您怎么看呢?欢迎友友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云山匪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