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备受两岸设计人士关注的2025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圆满结束。经过设计专家组的专业评审,两岸共有9件作品分获金奖、银奖、铜奖以及最具市场潜力奖,获奖名单将于2025海峡两岸汉字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公布。还有100件作品入选优秀奖,300件作品获得入围
晨报讯(记者 潘薇)近日,备受两岸设计人士关注的2025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圆满结束。经过设计专家组的专业评审,两岸共有9件作品分获金奖、银奖、铜奖以及最具市场潜力奖,获奖名单将于2025海峡两岸汉字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公布。还有100件作品入选优秀奖,300件作品获得入围奖。
评委们纷纷表示,本届大赛作品在展现汉字创意设计艺术魅力的同时,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在评审过程中,有不少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参赛者的创作涉及字体设计、平面设计、文创设计等多个领域,从二维海报到3D立体呈现,展现了两岸设计师对汉字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有评委表示。
据悉,大赛自8月8日启动征集以来,历经两个多月,共收到5526件参赛作品,其中台湾地区作品806件,较去年翻了一番,为大赛增添了多元视角、注入了创意活力。
作为2025海峡两岸汉字文化系列活动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本届大赛由中共海沧区委宣传部、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艺委会)、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海西晨报社联合主办。赛事自2018年举办以来,深入打造两岸民众艺术交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参赛者设计比拼,不仅展示了两岸创意人才的才华,更彰显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共同载体的凝聚力。
为向两岸民众展示本届大赛的创意设计成果,10月31日至11月14日,主办方将在海沧金沙书院举办2025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精品展暨“一封家书牵两岸”主题展,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观展。
展览期间,除了可以观赏汉字创意设计佳作,还可以细细品读两岸家书故事。该展览以汉字为核心纽带,串联艺术创作与家书记忆,既展现汉字的形意之美,又传递两岸的血脉情深。
评委点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楠:
汉字设计融入日常生活
在评委陈楠看来,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为两岸设计爱好者提供了发挥专业优势、交流比拼创意的平台。“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汉字不仅是阅读符号,更融入两岸民众的衣食住行,融入日常生活。”他说。
在AI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部分插画作品也染上了“AI味”,情感表达似乎有所弱化。然而,陈楠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仍能感受到设计者细腻的情感流露。他感慨道:“汉字不仅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文化传承的血脉。许多作品在设计之中蕴含情感与温度,保留了人文的暖意,真正实现了‘见字如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蒋华:
两岸设计对话愈发深入
蒋华是第二次参与海峡两岸汉字文化创意大赛的评选。他直言,今年再看两岸参赛作品,觉得更加精彩,设计对话也愈发深入,创作者对于汉字文化艺术内涵的挖掘有了显著进步。
蒋华表示,两岸设计师通过共同的汉字符号进行创意设计,对推动两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当下两岸设计交流发展交融在一起,我看到有大陆设计者用繁体字来创作,也有台湾参赛者用简体字来展现作品内涵,这种用字上的差异反而丰富了汉字设计的表现层次。”
仓耳屏显字库创始人严永亮:
创新尝试 令人眼前一亮
严永亮对字体设计有着深刻且独特的思考,创立了仓耳屏显字库。他表示,字体创作既需要具备创意,又要符合字体规范,“我们看到参赛者做了许多创新尝试,这为汉字设计开辟了新的方向”。
严永亮指出,不少设计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两岸设计师对字体设计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外在的“造型”,更延伸至文化与情感层面的“塑造”。他举例说:“例如一件形似兔子的字体设计,构思新颖,其创作特色甚至可直接延展至文创产品领域。这样的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两岸设计师正携手让汉字设计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生。”
来源:海西晨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