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还喊着要加100%关税,怎么磋商完就松口了?”10月27日,美国财长贝森特“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关税”的表态,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距离美方抛出极端加税威胁才过去十几天,态度转变之快让人意外。更值得琢磨的是,美方首次在公开表态中提到“愿以平等、尊重的
“前几天还喊着要加100%关税,怎么磋商完就松口了?”10月27日,美国财长贝森特“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关税”的表态,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距离美方抛出极端加税威胁才过去十几天,态度转变之快让人意外。更值得琢磨的是,美方首次在公开表态中提到“愿以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博弈真的要转向“平等对话”了?
这次吉隆坡两天的磋商,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代表围绕关税、出口管制等议题谈得很深入,最终达成“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 。表面看是美方撤回了加税威胁,但往深了挖,这背后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现实逻辑,也预示着未来博弈的新形态。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说透:美方为啥突然“松口”?所谓的“平等对话”是真的吗?对我们普通人、对市场又有啥影响?
一、先理清:美方撤回威胁,不是“让步”是“算账”
不少人觉得美方“服软”是因为谈判占了下风,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算清了“加税的账本”——继续施压不仅捞不到好处,反而会砸了自己的脚。这次态度转变,本质是现实压力逼出来的理性选择,核心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国内经济的“回旋镖效应” 扛不住了。很多人不知道,之前加征的关税早就不是中国企业在承担了。数据显示,现在美国92%以上的对华关税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身上。要是真把关税提到100%,美国家庭每年光是日常消费就得多花2400美元,本就没完全降下来的通胀可能直接反弹突破3%。普通民众怨声载道,企业更是强烈反对,毕竟从电子产品到日用品,美国市场早就离不开中国制造,加税等于给自己的产业链“加负担”。
其次是企业界的压力压不住了。在磋商前,美国多个行业协会已经联名施压,警告政府“加税就是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尤其是科技和制造业企业,对中国的稀土、半导体零部件等关键原材料依赖度极高,一旦加征高额关税,原材料成本飙升不说,生产线都可能断供。企业日子不好过,就业和经济复苏就成了空谈,这对临近选举的美国政府来说,是万万不能碰的“雷区”。
最后是全球供应链的“绑定效应” 绕不开。这些年中美产业链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是想脱钩就能脱钩的。中国占全球85%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军工和科技产业的依赖度高达88%;而美国的农产品、能源产品,也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真要是把贸易战升级,不仅中美两败俱伤,全球贸易都会跟着震荡,这是现在谁都承受不起的代价。
所以说,美方撤回加税威胁,不是“良心发现”,而是算明白了“斗则俱伤”的账。就像英国广播公司说的,与中国的贸易战会造成“毁灭性后果”,这种风险美国再也不敢冒了。
二、看透本质:“平等对话”的表象下,博弈没停
美方嘴上说“平等、尊重”,但真的会放弃之前的施压策略吗?从磋商成果和美方表态来看,所谓的“转向”只是博弈方式变了——从“极限施压”换成了“精准博弈+有限合作”,核心分歧压根没解决。
先看达成共识的部分:都是“互利”的务实选择。这次双方谈成的,基本都是“对彼此都有好处”的事。比如美方提到要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这能让中美企业都少受关税拖累;中方在芬太尼执法合作上回应了美方关切,同时美方也调整了针对海事物流的不合理措施 。最关键的是,这个“框架协议”为接下来的元首会晤铺路,相当于给中美经贸关系装了个“稳定器”,避免短期内再出现大的动荡。
但更要注意没解决的分歧:科技领域“小院高墙”没松动。美方在撤回加税威胁的同时,特意强调“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这意思很明确:日常商品的贸易可以缓和,但科技领域的封锁还要继续。现在美国实体清单里的中国企业占比近三分之一,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越来越严,《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对华扩产禁令也还在执行 。这种“经济接触+科技遏制”的双轨策略,才是美方真正的算盘——想在赚中国市场钱的同时,卡住中国科技发展的脖子。
还有博弈的“双向性”:中方的反制一直没停。很多人只看到美方“松口”,却没注意到中方的“底气”来自哪里。这些年我们在稀土出口管控、农产品进口调节等领域的反制措施,精准击中了美国的痛点。比如美国对华大豆出口,这几年暴跌了88%,农业州的选票压力让美国政客不得不重视中方的关切 。这次磋商中,中方明确表示“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这意味着我们不会为了缓和关系而放弃核心利益,平等对话的前提,是双方都得“尊重彼此的底线”。
说到底,现在的中美经贸关系,不是“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而是“从无序对抗到可控竞争”的调整。表面上客客气气谈合作,背地里在核心领域的博弈,只会更激烈。
三、影响几何:对市场、企业和普通人有啥实实在在的改变?
美方撤回加税威胁,不是空泛的外交表态,而是会实实在在影响到市场走势、企业经营,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变化值得重点关注。
对市场来说,短期“确定性”回来了。消息一出来,全球市场立刻给出了积极反应:美股期货短线上涨,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航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小了很多。这很好理解,之前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关税战升级”,现在这个最大的不确定性没了,投资者信心自然会恢复。对A股来说,那些依赖中美贸易的行业,比如电子制造、家电、纺织等,可能会迎来一波“预期修复”;对出口企业来说,不用再担心突然加税导致订单亏损,终于能安心做生产计划了。
对企业来说,“供应链焦虑”缓解了。之前很多企业因为担心关税变化,要么不敢接长期订单,要么花高价搞“备用供应链”,成本高得离谱。现在关税暂停期大概率会延长,企业终于能稳定供应链了。尤其是那些需要从中国进口原材料的美国企业,不用再囤积库存,能把资金周转开;而中国的出口企业,也能更有底气地和美方谈价格、扩市场,不用再被“关税威胁”牵着鼻子走。
对普通人来说,“涨价压力”小了,“就业机会”稳了。要是100%关税真落地,美国超市里的中国产日用品、电子产品都会涨价,而这些商品最终会通过贸易渠道影响到全球物价。现在关税不涨了,物价稳定就有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稳定了,就业岗位才会稳——不管是中国的出口工厂,还是美国的零售企业,不用再因为贸易摩擦裁员减产,普通人的“饭碗”才能更稳。
不过也要提醒一句,这些影响都是“短期缓和”带来的。长期来看,只要科技领域的封锁没解除,相关行业的压力就还在。比如中国的芯片企业,还是得靠自主创新突破瓶颈;美国的科技企业,也得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长期损失。
四、深层思考:中美博弈的未来,会走向“新平衡”吗?
这次吉隆坡磋商的成果,与其说是“解决了问题”,不如说是“找到了相处的方式”。往后看,中美经贸博弈不会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会进入“斗而不破、合而不同”的新阶段,这背后有三个绕不开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选择性合作”会成为常态。在双方都能受益的领域,比如气候合作、农产品贸易、芬太尼管控等,会继续谈下去、合作下去;但在科技、高端制造等核心竞争领域,摩擦和封锁还会持续。就像这次磋商,关税和物流问题能达成共识,但出口管制问题连提都没提解决方案。这种“能合作的就合作,不能合作的就竞争”的模式,会是未来的主流。
第二个趋势:“平等对话”的底气来自“实力对等”。美方这次愿意坐下来谈“平等”,本质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地位和产业实力越来越强,再也不是能随便拿捏的对象。从稀土到新能源,从消费市场到制造业产能,中国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多,才能在谈判中争取到尊重。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在国际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第三个趋势:“全球产业链重构”会加速,但不是“脱钩”。现在美国想搞“小院高墙”,中国想“产业链自主可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脱钩。未来的产业链会是“核心技术自主、非核心环节合作”的格局——中国会在半导体、高端装备等领域补短板,美国也会在稀土加工等领域找替代,但日常消费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还会继续。这种“有竞争的合作”,反而可能让全球产业链更健康。
就像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说的,“小院高墙”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中国开放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 。中美博弈的最终走向,不取决于谁能“压垮”谁,而取决于谁能在竞争中做好自己的事,谁能真正顺应“互利共赢”的全球化潮流。
最后总结:10.27这个信号,我们该怎么看?
10月27日美方的表态,给紧张的中美经贸关系降了温,但千万别误以为“冲突结束了”。总结下来就是三句话:
1. 美方“松口”是现实所迫,不是善意馈赠。加税的成本自己扛不住,才选择撤回威胁,这种基于利益的调整,随时可能因美国国内政治或经济形势变化而反复。
2. “平等对话”才刚开始,博弈远没结束。科技封锁、出口管制这些核心分歧还在,未来的较量会更隐蔽、更精准,我们得有长期准备。
3. 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大的底气。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只要我们稳住经济大盘、突破核心技术、扩大开放合作,就能在任何博弈中占据主动。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太焦虑中美关系的起伏,市场的短期稳定反而能带来更多机会;对企业来说,既要抓住合作的窗口拓展业务,也要早做准备应对可能的风险。毕竟,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终究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这是绕不开的现实,也是未来的常态。
本文仅供参考
来源:温馨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