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历史真的会重演,那它最擅长的,就是换张地图、改个主角,再演一遍同样的剧本。
如果历史真的会重演,那它最擅长的,就是换张地图、改个主角,再演一遍同样的剧本。
今天的中东,巴勒斯坦的命运,几乎就是一千多年前唐朝那段往事的翻版——突厥人被接纳入中原,最终引爆安史之乱,盛唐一去不返。
而当年巴勒斯坦人出于人道接纳犹太难民,如今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被系统性蚕食。
这不是偶然,这是制度性悲剧的复刻。
于是问题来了:历史真的会给善良的人留下选择吗?
或者说,那些没有制度保障的善意,是否注定沦为灾难的引信?
这问题冷得刺骨,但现实更冷。
一个民族打开家门收留流亡者,几十年后自己反而成了“非法居住者”——听起来像寓言,却是巴勒斯坦人正在经历的现实。
更可怕的是,这种剧情,人类历史上早已反复上演。
唐朝长安,曾是世界最开放的城市。
波斯商人、粟特使节、阿拉伯学者、天竺僧侣,甚至突厥贵族,都能在街头自由行走。
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靠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制度化的包容。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包容若无制度约束,就会变成漏洞。
安禄山就是这个漏洞的产物。
他不是汉人,是突厥与粟特混血,精通多族语言,深谙权术。
他从边疆小吏一路爬到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十九万精兵。
他讨好杨贵妃,贿赂朝中权臣,最终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八年战乱,唐朝人口从五千余万锐减至不足两千万。
长安从国际都会沦为焦土。
表面看是安禄山野心膨胀,深层原因却是制度崩塌——节度使军政合一,中央失控,外族将领权力无边界,而朝廷还沉溺于“天下一家”的幻觉。
今天的巴勒斯坦,几乎重演了这一逻辑。
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布时,巴勒斯坦尚属英国托管地,人口以阿拉伯人为主。
他们虽不富裕,却未激烈抵制犹太移民。
毕竟,对方刚从欧洲的迫害中逃出,谁忍心拒之门外?
可这一开,就再也关不上。
犹太移民潮持续涌入,1920年代几万人,1940年代已超六十万。
到1947年联合国181号决议出台,犹太人仅占当地人口33%,却分得57%的土地——且是沿海、肥沃、资源密集的核心区域。
阿拉伯人抗议无效。
1948年,以色列单方面宣布建国,彻底将“寻求庇护”的叙事改写为“主权确立”的现实。
这一刻,“难民”成了“建国者”,“收留”成了“置换”。
就像你收留一个流浪汉,结果他不仅住下,还篡改房产证,宣称这房子本就是他祖产。
你愤怒,但无能为力——因为他现在有军队、有法律、有国际承认,而你连完整的政府都没有。
有人会说:犹太人也是受害者,六百万死于纳粹集中营,难道不该有个家?
当然该。
但问题从来不是“该不该有家”,而是“这个家能不能建在别人的家园上”?
更关键的是——建的时候,有没有与原住民协商边界、权利、未来?
答案是没有。
整个过程,巴勒斯坦人被排除在外。
他们的声音,在大国棋盘上轻如尘埃。
小国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书写。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中央号令不出关中,节度使各自为政,互相拆台。
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何其相似?
埃及、约旦、沙特,嘴上支持巴勒斯坦,行动却各怀心思。
埃及紧盯加沙安全,怕哈马斯渗透西奈;约旦忧虑西岸难民涌入,动摇国内稳定;沙特则更关注与美国、以色列的战略平衡——伊朗才是它真正的战略对手。
这种分裂,让巴勒斯坦连统一发声都做不到。
哈马斯控制加沙,法塔赫主导约旦河西岸,两边不仅政见对立,还爆发过内战。
一个民族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如何与拥有F-35战机、铁穹防空系统、每年38亿美元美国军援的国家谈平等?
这不是谈判,是单方面碾压。
2023年10月的冲突,将这种不对称推至极致。
哈马斯突袭造成约1600人死亡——数字已足够骇人。
但以色列的报复,直接将加沙变为废墟。
联合国数据显示,数月内加沙死伤达2.7万人,160万人流离失所,90%建筑被毁。
这不是战争,是系统性摧毁。
坦克对石块,无人机对帐篷,精确制导炸弹对地下室里的儿童。
国际舆论沸腾,但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第43次动用否决权,挡下所有谴责决议。
为什么美国如此偏袒?
利益。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可靠的盟友,情报共享、军事协同、科技投资深度绑定。
美国国内亲以游说集团影响力根深蒂固,两党均不敢轻易挑战。
即便全球呼吁停火,白宫仍批准新一轮军售。
2025年10月,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以政策比拜登时期更趋强硬,公开支持扩建定居点,甚至暗示“加沙可交由埃及或约旦管理”——此言等于彻底否定巴勒斯坦建国前景。
而巴勒斯坦呢?
连正式国家都不是。
联合国仅授予“非会员观察国”地位,无投票权,无主权象征。
没有主权,就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就守不住土地。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立131个定居点,容纳超60万人口,持续扩张。
这些定居点多占据战略高地,将巴勒斯坦村庄切割成孤岛。
从拉姆安拉到希伯伦,需绕行数十公里,穿越多个以色列检查站。
当地人说,这不是生活,是露天监狱。
这种局面,早在1948年就已注定。
以色列建国后迅速构建完整国家架构:基本法体系、常备军、外交网络、教育制度、市场经济。
巴勒斯坦人却始终困在“建国进程”中打转。
巴解组织、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哈马斯……组织更迭频繁,却始终未能形成被全体巴勒斯坦人认可的、具执行力的中央政府。
制度缺失的代价,就是民族自决沦为口号。
你或许会问:他们为何不团结?
现实远比这复杂。
哈马斯是伊斯兰抵抗运动,主张武装斗争;法塔赫是世俗民族主义,倾向政治谈判。
理念根本对立,背后还有伊朗与沙特的地缘角力。
以色列则巧妙利用此裂痕——今日打压哈马斯,明日拉拢法塔赫——内部撕裂日益加深。
这不正是唐朝节度使的翻版?
安禄山能反,不仅因个人野心,更因朝廷纵容地方坐大又无力整合。
外患未平,内乱先起。
巴勒斯坦今日亦如此:外有以色列蚕食,内有派系内耗,两面夹击,动弹不得。
但历史并非全无出路。
2024年,14个巴勒斯坦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宣布重启内部和解。
协议细节模糊,执行前景存疑,但至少传递一个信号:他们开始意识到,再不团结,就彻底没机会了。
有网友认为,这可能是数十年来最接近“巴勒斯坦共识”的尝试。
也有人怀疑这只是姿态——毕竟过去类似和解,最终都无疾而终。
可就算只是姿态,也比沉默强。
沉默等于默认现状。
而现状是什么?
是以色列定居点每日扩张,巴勒斯坦土地持续碎片化,年轻一代在绝望中长大,要么加入极端组织,要么逃离故土。
这种恶性循环,若不从内部打破,外部调停永远无效。
联合国早已尝试无数次。
1947年分治方案、1967年242号决议、1993年奥斯陆协议……纸面和平蓝图堆积如山,现实却每况愈下。
以色列一边谈判,一边扩建定居点;巴勒斯坦一边签约,一边内斗。
大国呢?
美国偏袒以色列,俄罗斯影响力有限,欧盟声音分散,中国主张“两国方案”但缺乏直接干预能力。
结果:调停沦为仪式,决议沦为废纸。
这让人想起《通典》那句:“欲绥远者,必先安内。”
想安定边疆,先得理顺内部。
这话放在今日,简直是对巴勒斯坦最精准的诊断。
你连自己人都统不起来,如何指望别人尊重你的主权?
你连基本制度都建不起来,如何与运转七十余年的国家博弈?
这话听起来像“责怪受害者”,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唐朝的教训不是“不该接纳外族”,而是“接纳时未设边界、未建制度、未防风险”。
巴勒斯坦的问题也不是“不该收留犹太人”,而是整个过程被外部力量主导,自身完全丧失主动权。
类似悲剧,历史上比比皆是。
西晋末年,朝廷为补充兵源劳力,大量引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民族,结果“五胡乱华”,中原沦陷,衣冠南渡,人口锐减,文明倒退。
表面是外族入侵,深层是制度崩溃——中央虚弱,地方失控,民族政策缺乏长远规划。
所以,《左传》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今日读来虽刺耳,却藏着朴素治理逻辑:信任可以给,但必须有制度约束;善意可以施,但不能没有底线。
这不是排外,是自保。
就像你借房给朋友,总得签合同,约定租期、责任、退出机制。
否则,朋友变房东,你连门都进不去。
巴勒斯坦当年没签这个“合同”。
不是不想,是根本没有谈判筹码。
英国托管时期,他们被排除在政治进程之外;联合国分治时,反对被无视;建国无望后,连基本安全都无法保障。
这种结构性弱势,道德同情无法弥补。
但历史并非全无转机。
汉朝经历五胡乱华后,经数百年分裂,终迎隋唐盛世。
关键是什么?
制度重建。
隋文帝推行科举、修订律法、统一度量衡;唐太宗确立三省六部、完善府兵制、规范民族政策。
他们不是靠口号复兴,是靠一套能运转的制度。
巴勒斯坦现在最缺的,就是这套制度。
不是喊“我们要建国”就行,而是得有人真去建:统一法律、有效行政、透明财政、可问责领导层。
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2024年《北京宣言》若能落实,哪怕仅建立临时联合政府,都是进步。
网友说,这可能是他们“补上历史课”的第一步。
可时间还够吗?
以色列定居点每日扩张,加沙废墟每日增加,年轻人耐心每日耗尽。
国际社会注意力早已转向俄乌、台海、AI革命。
巴勒斯坦,正变成“被遗忘的伤口”。
但伤口不会因被遗忘而愈合。
它会溃烂,然后感染全身。
中东的不稳定,终将波及全球能源、贸易、安全。
这不只是巴勒斯坦的问题,是整个国际秩序的问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历史会给善良的人留下选择吗?
答案或许是——会,但只给那些既有善意又有制度的人。
唐朝的开放值得敬佩,但它的崩溃警示后人:没有制度护甲的善意,就是裸奔上战场,再高尚也挡不住子弹。
巴勒斯坦人不是不够善良,他们只是太相信“人性本善”。
可现实世界,从来不是靠善意运转。
它靠规则、权力、利益、制衡。
你可以选择做好人,但不能指望世界因你是好人就对你温柔。
现在,2025年10月,加沙废墟上或许已长出野草,西岸检查站依然排着长队,耶路撒冷哭墙下游人如织,而巴勒斯坦的孩子还在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国家?”
没人能回答。
历史不会给答案,但它早已写下警示。
我们,只是还没学会读懂它而已。
来源:尚思修善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