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方舟:一座3D打印的庇护所,在腾格里沙漠诞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1:08 1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北方多地饱受沙尘暴侵扰,“荒漠治理”逐渐成为国家生态修复的重要战略方向。为防止土地沙化、遏制风沙扩张,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大规模的植树种草工程,通过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协同构建“锁边林”,为沙漠筑起绿色屏障。

3D打印建筑:不仅适用于城市,同样适用于沙漠。

近年来,随着中国北方多地饱受沙尘暴侵扰,“荒漠治理”逐渐成为国家生态修复的重要战略方向。为防止土地沙化、遏制风沙扩张,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大规模的植树种草工程,通过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协同构建“锁边林”,为沙漠筑起绿色屏障。

但在浩瀚沙海深处,真正长年驻守的,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护林员与志愿者。他们承担着荒漠治理一线的艰苦工作,却面临着生活条件简陋、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现实难题。

近日,一座名为“沙漠方舟”(Desert Ark)的3D打印建筑营地在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悄然落成,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答案。它不仅是中国首个在沙漠环境中实际落地的3D混凝土打印建筑,也为极端环境下的数字建造探索迈出重要一步。

01

模块化营地:为荒漠守护者提供栖身之所

“沙漠方舟”由可持续设计工作室余留地designRESERVE打造,是一套面向极端气候环境开发的模块化庇护系统。整个营地占地约150平方米,由9个功能模块组成,包括厨房、淋浴间、储物间和用餐区等。模块沿环形基础排列,中间围合出一个半开放的公共活动区域,为志愿者提供交流、休憩与遮阳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在江苏无锡通过3D打印完成建筑模块的预制,材料主要为当地沙粒与环保胶结剂混合形成的“可打印混凝土”。

模块被拆分为便于运输的部件,通过卡车运往内蒙古,仅用两天在牧民协助下完成拼装,全程无需重型机械。房屋的地基由碎石、混凝土帆布和塑料托盘组成,并用镀锌钢管固定,具备稳定性,且便于拆装与迁移,适用于沙漠等临时性场景。

02

融入沙漠环境的智能设计,可快速部署

作为建筑语言的一部分,“沙漠方舟”采用波浪形外墙设计,不仅具备强烈视觉辨识度,还能有效抵御腾格里沙漠常见的强风与扬沙。3D打印所留下的层叠纹理使墙体与周围沙地自然融合,呈现出“仿自然”的地貌视觉感。

墙体内部为中空结构,可在极寒与极热条件下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应对当地冬季零下30℃与夏季高达45℃的温差考验。整个营地架设于沙地之上,无需深基坑施工,不破坏原有地表生态;如未来功能调整或地理位置变更,建筑还可快速拆解重组,实现真正的灵活部署。

此外,营地还集成了可伸缩式遮阳系统、太阳能发电板与雨水收集/储水设备,能够在无外部基础设施接入的前提下维持基本运行,实现“离网自治”的能源策略。这一设计理念,为未来边远地区、应急灾区或科研前哨的基础设施提供了现实参考。

03

从地球沙漠走向外星环境,3D打印可行

“沙漠方舟”的实践意义,不止于生态修复或志愿者住宿,其所采用的技术路径,也正好契合人类探索太空栖居的趋势。当前,国际科研机构正积极探索利用月壤、火星土壤等原位资源进行3D打印建造,以减少运载成本并适应外星极端环境。而“沙漠方舟”正是这一构想在地球上的一次可验证原型实验。

事实上,3D打印建筑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早已受到全球建筑与航天机构的高度关注。此前,美国NASA便公开展示了其“火星Dune Alpha”栖息地模拟舱。一个完全由3D打印构件建成的实验基地,用于模拟人类在外星表面长期生活的可能性。

而位于中国腾格里沙漠的“沙漠方舟”,无论是在技术逻辑还是环境条件上,均与之呈现出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写在最后。

“沙漠方舟”所代表的,不仅是中国3D打印建筑在生态沙漠中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未来建筑形态的一次现实演练。它启示我们:建筑不应只是钢筋水泥的堆叠,也可以是技术、自然与人类生存智慧的系统融合。

在不远的将来,当人类面对更多极端气候、资源紧张或陌生地形挑战时,3D打印建筑或许不再是“实验”,而将成为最优解之一。

来源:3D打印资源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