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民族未来竞争力的战略考量,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推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民族未来竞争力的战略考量,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推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落实文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核心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鲜明观念,在亲历劳动中淬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其目标远不止于学会某项技能,更在于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在承担集体劳动任务中,学会负责、学会担当;在克服劳动困难、完成劳动任务中,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在解决劳动现场的实际问题中,发展手脑并用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如何将国家政策要求转化为生动有效的教育实践,许多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非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可操作、可感知的劳动实践。在小学低年级,老师会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桌、擦拭座位周边;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们已能独立完成扫地、擦窗、整理图书角等任务。有的学校甚至将劳动场景延伸到校园“一米阳光菜园”,让学生以“校园小农夫”的身份参与农事管理,在播种与收获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喜悦。这些实践证明,只要给予机会和引导,学生完全有能力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
“人人都有劳动岗”,在岗位履职中培养主人翁精神。 许多学校推行“班级事务承包制”“校园责任区制度”,绘制劳动实践岗位图谱,制定劳动实践公约,将教室保洁、校园绿化维护、图书角管理、电器开关监督等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劳动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定期轮换。这不仅仅是分配任务,更是构建了一个微型的“责任社会”。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体会到个人付出与集体环境改善的直接关联,从而生发出对班集体、对校园的深厚感情和主人翁意识。当擦拭过的讲台一尘不染,当整理过的图书角井然有序,当清扫过的走廊洁净如新,那份由亲身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做法,将劳动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建立“劳动清单”制度,让劳动教育系统化、阶梯化、可评价。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出涵盖校内、家庭、社区的劳动清单。例如,低年级可能包括整理书包、清扫地面、擦拭桌椅、给植物浇水等;中年级可能涉及打扫教室、清洗鞋袜、参与简单的社区志愿服务;高年级则可能要求掌握一项烹饪技能、参与校园美化、进行社会调查等。劳动清单不仅明确了“做什么”,还往往配套有评价反馈机制,这使得劳动教育有清晰的路线图和精细化的管理,避免了随意性和碎片化,确保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劳动锻炼。
融合创新劳动课程与活动,不断拓展劳动广度与深度。许多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科技活动、传统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度融合。例如,结合科学课开展种植养殖活动,观察生命成长;结合美术课进行废旧物改造,践行环保理念;结合信息科技课学习智能家居管理;开设木工、金工、烹饪、缝纫等传统或现代工坊;组织学生走进农场、工厂、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劳动的内涵,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形态的多样性,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从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理解和尊重所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劳动者。
当前,劳动教育正在全国蓬勃展开。但要真正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学校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敢于为学生创造真实、有时甚至是“不方便”的劳动机会。要保障劳动课程的时间、场地与资源,完善科学多元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让劳动成果被看见、被认可。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家长应转变观念,认识到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是能力的培养,更是责任感的建立和亲情的互动,将劳动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孩子的劳动。社会应提供广泛支持,各类场馆、企业、农场等可向学生开放作为实践基地,媒体应宣传爱岗敬业的劳动楷模和重视劳动教育的先进典型,共同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浓厚社会氛围。
劳动,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更是时代精神的淬炼场。劳动教育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挽起袖子、俯下身子,亲历劳动的全过程,在“汗滴禾下土”中懂得珍惜,在“铁杵磨成针”中学会坚持,在集体协作中体悟担当,才能达到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作者:王秀玲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