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记载,齐威王面对即墨大夫被诽谤、阿城大夫被吹捧的乱象,没有停留在表面言论,而是派专人实地调查,最终重赏实干者、严惩欺瞒者。这一赏一罚的 “术”,背后是齐威王对 “辨明是非”“坚守原则” 之 “道” 的深刻领悟。别人可以教会他如何调查、如何赏罚,但能
《资治通鉴》记载,齐威王面对即墨大夫被诽谤、阿城大夫被吹捧的乱象,没有停留在表面言论,而是派专人实地调查,最终重赏实干者、严惩欺瞒者。这一赏一罚的 “术”,背后是齐威王对 “辨明是非”“坚守原则” 之 “道” 的深刻领悟。别人可以教会他如何调查、如何赏罚,但能否在复杂舆论中保持清醒判断,如何通过行动树立规则边界,这是齐威王在治国实践中自己悟到的核心智慧。正如素材中所说,他的回应为齐国官场划下不敢逾越的铁律,这不是简单的技巧运用,而是对 “为政之道” 的透彻理解。
智伯的家臣张孟谈,在功成之后主动请辞归隐,面对智伯的挽留坚决不受。从 “术” 的层面看,这是一种避祸的策略,避免功高震主带来的风险;但从 “道” 的层面,这体现了他对 “君臣权力边界”“人生进退尺度” 的深刻认知。别人可以教会他 “功成身退” 的道理,但真正能在权力巅峰时保持清醒,认识到 “退一步” 对自身和局势的长远意义,这是张孟谈在权力博弈中自己悟到的处世之道。他的选择,不是机械套用规则,而是基于对人性、对局势的通透理解。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术” 与 “道” 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这也决定了它们截然不同的获取方式。“术” 作为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往往具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应用场景,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学习模仿而掌握的。比如在战争中,排兵布阵的方法、攻城略地的技巧,这些都是 “术” 的范畴。将领们可以通过学习兵书、接受前辈的教导,了解到各种战术的运用方式。又或者在治国理政方面,制定政策的流程、处理政务的手段,也都属于 “术”,官员们可以在实践中逐渐熟悉并运用这些方法。
齐威王学会的调查核实方法,以及张孟谈知晓功高震主的风险,这些都是 “术” 的体现。他们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和策略。然而,“道” 却截然不同。“道” 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根本规律、原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技能或方法,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和境界。齐威王明白 “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是治国之本,这不是别人能够直接教会的,而是他在长期的治国实践中,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才领悟到的根本原则。同样,张孟谈懂得 “知进退、守本分” 是保身之基,也是他在权力的漩涡中,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自己感悟出来的人生真谛。这种对 “道” 的领悟,需要个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才能逐渐触摸到 “道” 的真谛。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申不害变法,为我们深刻揭示了 “术” 与 “道” 之间表象与根本的关系。申不害在韩国推行变法,其核心在于 “术治”。他通过一系列权术手段来管理官员,比如暗中观察官员的言行举止,利用各种巧妙的策略来驾驭群臣,以此来达到巩固君主权力、整顿吏治的目的。在短期内,这种 “术治” 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韩国呈现出 “国治兵强” 的繁荣景象,国内的政治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顿,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然而,这种仅仅依赖 “术” 的变法,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申不害虽然在 “术” 的运用上颇为精妙,但他却未能领悟到 “法治”“德治” 等更为根本的治国之道。“法治” 强调的是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为准绳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秩序;“德治” 则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人们向善,促进社会的和谐。而申不害的 “术治”,仅仅是在表面上对官员进行控制和管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一旦君主的权力出现波动,或者官员们熟悉了权术的套路,这种变法的弊端就会立刻显现出来。最终,韩国的变法以失败告终,国家也逐渐走向衰落。
这充分说明,只注重 “术” 而忽视 “道”,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长远来看,必然难以持续。“道” 是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它决定了 “术” 的方向和效果。只有领悟到 “道”,才能为 “术” 的运用提供正确的指导,让 “术” 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原理同样适用。比如我们学习各种处世技巧,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技巧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不明白背后的根本原则,不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坚守底线等做人的道理,那么这些技巧可能反而会成为我们的束缚,甚至会误导我们的行为。只有在领悟了做人之道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处世之术,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
《资治通鉴》中说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这句古老的箴言深刻地揭示了亲身经历对于领悟 “道” 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知识和技巧的传播无处不在。各种线上课程、培训讲座,恨不得把所有的技能和方法一股脑地塞给我们。然而,这些被灌输的内容往往只是 “术” 的层面,真正的 “道” 却难以通过这种方式被我们掌握。
以职场为例,刚步入职场的新人,可能会参加各种沟通技巧培训,学习如何清晰表达观点、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化解矛盾冲突。这些技巧固然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坚守诚信原则。在与同事合作项目时,可能会面临利益分配的问题,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耍些小手段,还是秉持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同事共同努力实现目标,这需要我们在每一次的抉择中去领悟。就像齐威王不被身边人的言论所左右,亲自派人去调查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的真实政绩一样,我们在工作中也不能仅仅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表面的现象,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践,去理解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去领悟职场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时,比如学习编程,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教材和教程,掌握各种编程语言的语法和算法,这是 “术” 的学习。但真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领悟编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如何优化代码结构、提高程序的效率,以及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大型项目。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都是我们向 “道” 靠近的一步。
《资治通鉴》就像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库,这部跨越千年历史的鸿篇巨制,详细记载了无数人物的兴衰成败、荣辱得失。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我们现代人悟 “道” 的宝贵素材。
从齐威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 “坚守原则、明辨是非” 的重要性。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舆论时,不能盲目跟风、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通过实际调查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处理问题。这种坚守原则、明辨是非的品质,不仅在古代的政治舞台上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同样不可或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我们需要像齐威王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张孟谈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局势,毅然选择急流勇退,这让我们懂得了 “知进退、懂取舍” 的处世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功名利禄,在面对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诱惑时,很难做到清醒和理智。很多人在事业取得一定成就后,因为贪恋权力和财富,不愿意放弃已有的东西,最终陷入困境。而张孟谈的选择提醒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放弃,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申不害的变法虽然在短期内使韩国实现了 “国治兵强”,但由于他过于注重 “术” 而忽视了 “道”,最终导致变法失败。这一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重本质、守根本” 的道理。在追求成功和进步的道路上,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根本规律。比如在企业管理中,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管理技巧和手段来维持企业的运转,而要从根本上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正确的发展战略,这样企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研读《资治通鉴》中的这些经典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让这些古人的智慧逐渐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认知。当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时,这些从经典中领悟到的 “道”,就能成为我们的指引,让我们以更加从容、明智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以 “道” 驭 “术”,做出正确的决策,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资治通鉴》用千年历史告诉我们,别人能教会我们的,是应对具体问题的 “术”;而真正能让我们在人生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的,是自己从经历、从经典中悟到的 “道”。术是工具,道是灵魂;术可速成,道需久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缺学习 “术” 的途径,缺的是静下心来悟 “道” 的耐心和决心。愿我们都能以史为镜,在世事变迁中不断领悟人生之道,用 “道” 的智慧照亮前行的路,让每一次选择都基于对本质的洞察,而非对技巧的盲从。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