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冬天,邻居王叔搬来一箱自己存了五年的普洱,说是“越陈越香”,非要给每户送一包。
那年冬天,邻居王叔搬来一箱自己存了五年的普洱,说是“越陈越香”,非要给每户送一包。
茶汤红得发黑,入口有股潮乎乎的土腥味,没人敢喝,可他坚持说:“我喝了一辈子,啥事没有。
”结果今年春天,确诊肝癌晚期。
医生翻了翻他家的茶罐,皱着眉说:“这茶,早该扔了。
”
不是所有老茶都叫陈香,有的只是霉变。
过去说喝茶养身,现在看,喝茶也可能是慢性自戕。
国家数据刚出来,网购散装茶近五分之一不合格,而家里囤着三年以上茶叶的中老年人,每六个里就有一个藏着发霉的风险。
黄曲霉素这玩意儿,一丁点就能致命,它不跟你打招呼,悄悄藏在那些被忽略的茶饼、茶砖缝里,等你日复一日喝下去,才在肝脏里悄悄点火。
有人以为,买大牌、认SC编码就安全了。
可你想想,朋友圈里那些“手工古树”“老板自留”“直播间清仓”的散茶,哪有标签?
哪有追溯?
一泡下去,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全都有可能。
市场整体抽检合格率是提升了,但那是在超市货架上,不是在你手机里点开的“9.9元包邮三斤老白茶”里。
更没人提温度。
早上空腹喝一杯滚烫的红茶,以为是提神醒脑,可浙一医院的新研究说,65℃以上的茶,喝十年,食道癌风险翻两倍多。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食管黏膜被反复烫伤、修复、再烫伤的结果。
人到中年,肝脏、胃、嗓子都开始求你温柔一点,你却还在用沸水冲刷它们。
绿茶放半年就该喝了,乌龙别超过一年,普洱也别当成传家宝。
茶不是酒,不是越久越值钱。
那些放在地下室、橱柜深处、没密封的茶叶,早就在潮湿里悄悄长了毛,变了味,攒了毒。
别觉得“加热煮一下就杀菌”,霉菌产生的毒素,高温根本灭不掉。
现在有些三甲医院开了“饮茶健康门诊”,听着像玩笑,其实是真急了。
不是让你戒茶,是让你学会怎么喝。
选有包装、有编码的,别贪便宜买来路不明的散茶;泡的时候等它凉到50℃以下,像等一碗粥,不烫嘴才入口;存茶用锡罐或瓷罐,别用塑料袋,更别放冰箱,冷热交替只会让茶更潮湿。
王叔走之前,他儿子整理遗物,翻出五罐茶,拿家用黄曲霉素试纸一测,三罐超标。
他哭着说:“爸以为自己在养生,其实是在给自己攒命。
”
茶本是清物,可我们把它捧成了迷信,捧成了仪式,捧成了舍不得扔的执念。
它不该是藏在角落的负担,也不该是炫耀的道具。
喝得对,是养人;喝错了,是养病。
别等身体报警了,才想起问问医生——你这茶,还能喝吗?
来源:乐天派苹果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