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朽——刘铭传在台湾》近日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是季宇继《共和,1911》《淮军四十年》《王朝的余晖》后的又一部非虚构长篇历史新作。作品聚焦于民族英雄、近代爱国将领刘铭传在民族危难时刻渡海保台、带领台湾军民击退法国侵略者,并开创台湾近代化的不朽功勋。我
转自:新安晚报
《不朽——刘铭传在台湾》近日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是季宇继《共和,1911》《淮军四十年》《王朝的余晖》后的又一部非虚构长篇历史新作。作品聚焦于民族英雄、近代爱国将领刘铭传在民族危难时刻渡海保台、带领台湾军民击退法国侵略者,并开创台湾近代化的不朽功勋。我一口气读罢该书,既酣畅淋漓,又感慨万千。
今年是台湾建省140周年。中法战争后,鉴于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省,使之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由刘铭传出任首任巡抚。这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影响深远。刘铭传在任前后七年,全面开启了台湾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台湾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段历史深刻揭示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历史,有力地驳斥了关于台湾近代化始于“日据时代”的无耻谰言。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感谢季宇先生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分量厚重的历史佳作。
“清晨的枪响打破了沧江的寂静”,作品开篇一下就把读者拉了进去。季宇最擅长也最感染人的就是那种身临其境的历史还原、细节描写。他用平实又充满魅力的文笔与叙述,很快就能把读者拉到他所描写的那个年代、那个场景、那个人物的命运里。在书中我们看到,刘铭传不仅是智勇双全的沙场骁将,受命于危难,并在中法战争中力保台湾不失;他更是见识高远、开基创业的“抚台大臣”。在季宇的笔下,刘铭传不再是史料里冷冰冰的名字,而是在细节和故事里鲜活生动、充满“烟火气”的民族英雄。
季宇先生一直深耕中国近现代史题材。他的历史文学创作,在注重文学性的同时,特别严谨地以史实为据写细节,他素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创作原则,作品里穿插奏折、电报、书信、文物、口述等多重互证,从而复活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真相,既可读又可信。比如写修建基隆—新竹铁路,史实细节有奏折原文、工程账册;比如写创办西学堂,细节真实,有学员的回忆录和课程表;写刘铭传,不仅写他淮军出身的草莽习气、对清廷的愚忠思想,又写他兴办铁路、电报、新式学堂等现代觉醒,人物性格也在“守旧”与“革新”的纠葛里丰富起来。在“历史纪实”与“文学创造”的平衡中,《不朽》既还原了晚清历史的真实图景、坎坷进程,又让现代读者轻松进入、可读可感。
刘铭传的功绩有目共睹。历史学家早有评价,称“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在展现了刘铭传作为台湾近代化奠基者的功绩的同时,又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其在封建体制下的悲怆命运和挣扎。这也是读完作品,最令我感慨、动容、思考之处。
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乏刘铭传这样的民族英雄、变革先驱,他们往往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理应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却一次次成为体制腐朽、官场权斗或时代局限的牺牲品,壮志难酬,留下多少让人扼腕叹息的历史悲歌。禁烟功臣、后又被革职流放的林则徐如此,明代的民族英雄柯乔同样如此。前几天,我去青阳柯村参加纪录片《柯乔》的首播式,我们的这位明代同乡,也是抗击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后因触犯权贵利益被罢官返乡,待朝廷察知其冤情诏令进京授职时,柯乔已病逝。而刘铭传也有着同样令人唏嘘的悲剧命运。他早年作战勇猛就被曾国藩赞为“虎将”,28岁官至直隶提督,又因性格刚直得罪权贵,五次辞官,任台湾巡抚期间力推变革:筑铁路、设邮政、办学堂、清田赋,触动豪绅与列强利益,最终被迫辞官返乡,郁积而终。
刘铭传的悲情,源于一个觉醒者在腐朽体制中的孤勇:他试图以台湾为试验田筑起近代化长城,却困于内斗、谗言与时局崩坏;其临终泣血,更是民族创伤的个体映射。季宇借刘铭传的悲情命运叩问近代化失败的根源,揭示了个体英雄在历史狂澜中的无力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朽》既是对民族英雄、变革先驱刘铭传的由衷礼赞,又是对晚清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