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国还得干活?乌难民抱怨连连,在德国躺赚4200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9:45 1

摘要:今年三月,抖音上冒出一个叫安娜的乌克兰姑娘,视频里她直接抱怨:来中国居然得自己找工作才有钱花?

今年三月,抖音上冒出一个叫安娜的乌克兰姑娘,视频里她直接抱怨:来中国居然得自己找工作才有钱花?

这跟她之前在德国的日子完全没法比——在那边,她什么都不用干,每个月银行卡里自动到账4200块钱。

这话一出,评论区炸了。

有人回怼:“中国又不是福利国家,谁养你?”

还有人更狠:“德国那钱是天上掉的?那是纳税人一分一分交出来的,你白拿两年,还好意思在这儿说风凉话?”

安娜不是坏人,她只是被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惯性套牢了。

她以为全世界都该像德国那样,只要你是战争难民,就自动获得一张“躺平通行证”。

可现实是,不同国家的制度、文化、社会逻辑,压根儿不是一套系统。

她一脚踏进中国,才发现这里没有“自动到账”的补助,没有政府安排的宿舍,更没有“不工作也能活”的默认选项。

她慌了,于是把这种慌转化成抱怨,结果被网友狠狠上了一课。

要搞懂安娜为什么会这么想,得从她的人生轨迹说起。

她1999年出生在乌克兰基辅附近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没矿也没背景,就是典型的东欧小城姑娘。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她刚大学毕业,学的是传播学,原本打算在基辅找份媒体相关的工作,结果炮火一响,梦想碎了一地。

她连行李都没怎么收拾,拎着一个背包就挤上了开往波兰边境的火车。

那会儿,整个乌克兰西部的火车站人山人海,哭声、喊声、孩子的尖叫混成一片。

她算是幸运的,顺利出境,又辗转飞到了德国慕尼黑。

德国对乌克兰难民的态度,在战争初期确实称得上慷慨。

欧盟在2022年3月紧急通过了一项临时保护指令,允许乌克兰人无需申请难民身份,直接获得在欧盟成员国居住、工作、上学的权利。

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执行得特别快。

安娜落地没几天,就拿到了临时居留许可,紧接着,每月550欧元的基本生活补助也到账了——按当时的汇率,差不多就是4200元人民币。

这笔钱不多,但足够她租个小单间、买点面包奶酪、偶尔喝杯咖啡,不至于饿肚子。

更关键的是,德国的福利体系本身就有兜底功能。

除了基本补助,她还能申请住房补贴、医保、甚至免费的语言课程。

理论上,只要她愿意,完全可以一边学德语一边找工作,慢慢融入社会。

但安娜没这么干。

她后来在视频里亲口说过,那两年她基本就是“睡到自然醒,下午去超市逛一圈,晚上看看剧”,偶尔帮人翻译点文件赚点外快,但大部分时间,她就靠那550欧元过日子。

她甚至觉得,这种生活“像进了天堂”。

这话听着刺耳,但放在当时的语境里,其实不难理解。

一个刚经历战争的年轻人,突然从炮火连天的家乡逃到一个安全、有序、物资充足的城市,政府还主动给钱养着,心理上当然会松一口气。

问题在于,她把这种“临时救助”当成了“永久状态”。

她没意识到,德国的慷慨是有前提的——你是战争受害者,我们帮你过渡,但你得自己站起来。

可她选择躺下,而且躺得很舒服。

到了2024年底,情况开始变了。

德国政府内部对难民政策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财政压力大,光是2022到2023年,德国就接收了超过100万乌克兰难民,光补助支出就高达上百亿欧元;另一方面,社会上开始出现声音:为什么有些人两年了还不工作?

为什么语言课没人上?

为什么超市里全是乌克兰年轻人打零工,但正式岗位却空着?

这些质疑慢慢转化成了政策调整。

2023年底,朔尔茨政府推出新规:所有处于工作年龄的乌克兰难民,必须参加就业培训或语言课程,否则补助减半。

这不是突然发难,而是早有预告。

默克尔时代那种“先安顿、再融入”的宽松思路,正在被“边安顿、边融入”的务实路线取代。

可安娜似乎没把这当回事。

她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暂时换个环境散散心,德国那边的“饭票”还在,随时能回去继续躺。

于是,2025年2月,她拿着旅游签证飞到了上海。

一开始,她还挺兴奋。

她在抖音上连发好几条视频,夸中国城市干净、地铁准时、街头小吃多到吃不完。

她说德国超市里除了速冻披萨就是冷火腿,哪有中国这种烟火气?

她还特意拍了一段夜市视频,镜头里烤串滋滋冒油,煎饼果子摊主动作麻利,她边吃边笑,说“这才是生活”。

可好景不长。

没过几天,她的语气就变了。

三月上旬,她发了一条引发争议的视频:镜头里她穿着围裙,站在一家小餐馆后厨,满脸疲惫地说:“在中国,想有钱花就得干活。

我早上六点起床,挤地铁一个小时,到店里站一整天,端盘子、擦桌子、洗碗……腿都快断了。

可是在德国,我什么都不用做,钱就自动来了。

为什么这里不行?”

这话一出,网友直接炸锅。

有人留言:“你是不是以为全世界都该养着你?”

还有人更直接:“中国不是联合国,没义务给你发救济金。”

更有人翻出她之前的视频,指出她根本没申请过工作签证,只是拿旅游签来“体验生活”,结果发现生活没那么好体验,就开始抱怨。

很多人没注意到一个关键点:安娜来中国,根本不是以难民身份,而是普通游客。

中国对乌克兰人确实放宽了签证政策,但仅限于旅游、商务或短期访问,没有设立类似欧盟的“临时保护”机制。

换句话说,你来中国,政府不会给你发钱,不会安排住处,更不会帮你找工作。

你想留下,就得自己想办法——要么找到雇主办工作签,要么申请留学,要么靠积蓄撑着。

这是规则,不是歧视。

而中国社会的文化底色,也和欧洲完全不同。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种观念深入骨髓,不只是对本国人,对外来者也一样。

你来中国,大家欢迎你,但没人觉得你该被白养着。

你得证明自己有价值,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哪怕只是端盘子、送外卖、教英语。

劳动不是耻辱,反而是融入的开始。

安娜显然没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她把德国的“被动收入”模式直接套用到中国,结果撞了南墙。

她不是不能吃苦,而是根本没想过要吃苦。

在她心里,战争难民就该被照顾,就该有“特殊待遇”。

可现实是,中国没签《难民公约》的附加议定书,也没有大规模接收战争难民的历史传统。

我们更习惯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你有能力,就有饭吃;没能力,就得学。

这事闹大之后,大家自然开始讨论欧洲和中国的政策差异。

德国那550欧元补助,听起来不多,但在乌克兰本地,这已经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了。

而且德国还包医保、住房补贴、孩子上学免费,整体福利确实厚实。

但别忘了,这些钱从哪来?

是德国纳税人交的税。

2024年有德国媒体估算,每个乌克兰难民平均每年消耗财政约1.2万欧元。

上百万人,就是上百亿欧元的支出。

长期下去,社会肯定扛不住。

所以不只是德国,整个欧洲都在收紧。

波兰给乌克兰难民每天62块人民币的伙食补贴,但要求你必须登记住址,随时接受就业安排;捷克更直接,规定难民工作后要正常交税,结果很多人发现,交的税比领的补助还多;奥地利一开始给每月7500块人民币的补助,但只给半年,之后必须找工作,否则立刻停发。

欧洲人慢慢意识到,福利不是慈善,而是有责任的援助。

你可以帮我一时,但我得自己站起来。

反观中国,我们压根儿没走这条路。

不是冷漠,而是路径不同。

中国解决贫困靠的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而不是发钱。

我们相信,给人一条鱼不如教人钓鱼。

所以外国人来中国,政府不会发补助,但市场机会很多。

你英语好,可以当家教;你会编程,可以接外包;你肯吃苦,送外卖一个月也能赚七八千。

关键是,你得动起来。

安娜的遭遇,其实暴露了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普遍困境:当战争把人从家园连根拔起,他们该去哪里?

又能适应哪里?

乌克兰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超过600万人逃往欧洲,还有几万人以旅游、探亲、商务名义来到亚洲,包括中国。

但很多人带着“避难=被养着”的幻想,结果发现现实骨感。

德国2024年的数据显示,乌克兰难民的整体就业率只有40%左右。

也就是说,六成以上的人还在靠补助过日子。

这背后有语言障碍、学历认证难、文化隔阂等客观原因,但也有主观因素——有些人就是习惯了“等靠要”。

安娜就是典型。

她不是不能工作,而是不想工作。

她觉得,既然我是受害者,你们就该照顾我。

可问题是,照顾是有期限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没人能永远当“被照顾者”。

这事后来怎么收场的?

据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安娜三月下旬就改签机票回德国了。

她可能意识到,在中国待下去没意义——既没身份,又没收入,还被网友骂。

回到柏林后,她得重新登记信息。

按照德国2024年实施的新规,像她这样处于工作年龄的难民,必须参加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德语、职场礼仪、简单技能课程。

如果拒绝参加,补助直接砍到最低标准——可能连房租都付不起。

有消息说,到了九月份,她终于在一家连锁超市找到了工作,负责货架补货。

每天站八九个小时,搬箱子、整理商品、应对顾客询问,工资勉强够付房租和吃饭。

她没再发什么“躺平”视频,也没再提中国的事。

或许她终于明白,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哪怕你是战争难民。

其实,安娜的故事里最值得玩味的,不是她有多“懒”,而是她代表了一种认知错位。

她把“人道援助”理解成了“永久供养”,把“临时庇护”当成了“终身福利”。

这种错位,在信息高度流通的今天特别危险。

社交媒体上,总有人晒欧洲难民补助单,配文“羡慕哭了”;也有人鼓吹“去德国躺平”,好像只要逃过去就能过上神仙日子。

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

德国的福利再好,也是建立在高税收、高效率、强社会契约基础上的。

你享受权利,就得履行义务。

你不工作,不学语言,不融入社区,时间一长,社会就会用政策把你“推”出去。

这不是冷酷,而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必要手段。

否则,福利国家早就崩溃了。

而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

我们不靠发钱维稳,而是靠机会激励。

你来中国,没人逼你,但也没人惯你。

你努力,就有回报;你躺平,就饿肚子。

这种机制看似残酷,但反而逼出了很多人的潜力。

不少在华外国人,一开始也是旅游签过来,结果发现这里机会多,干脆留下来创业、教书、做自媒体,慢慢扎下根。

他们不是没吃过苦,而是愿意吃苦。

说到底,安娜的问题不在中国,也不在德国,而在她自己。

她没搞清楚一个基本逻辑:避难是暂时的,生活是自己的。

战争把你从家园赶出来,但没人有义务替你重建人生。

你可以接受帮助,但不能依赖帮助。

真正的安全,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你手里掌握的技能、脑子里的知识、心里那股“我能行”的劲儿。

现在回看她的视频,其实挺心酸的。

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经历战争、流亡、文化冲击,心理上肯定有创伤。

她可能只是想找一个能喘口气的地方,结果发现哪儿都不容易。

德国要她工作,中国要她自立,全世界都在说“你得自己站起来”。

可问题是,当一个人习惯了被扶着走,突然要她自己跑,她会摔倒,会抱怨,会迷茫。

但这不是借口。

社会可以同情,但不能纵容。

同情是给你时间疗伤,纵容是让你永远躺下。

德国现在做的,就是把“同情”转化成“推动”——逼你站起来,哪怕一开始摇摇晃晃。

中国没给你补助,但也没拦着你赚钱。

两条路,本质一样:你得为自己负责。

有网友说,安娜要是真想在中国待下去,其实有很多办法。

比如先找份兼职攒点钱,再报个中文班,慢慢考工作签;或者发挥她的传播专业优势,做中乌文化交流的内容,说不定还能火。

但她选择了最简单也最无效的方式——抱怨。

结果呢?

没人帮她,反而被全网教育了一顿。

这其实是个警醒。

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流动不等于逃避。

你可以换个地方生活,但不能换个地方躺平。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规则,你得先搞懂,再决定要不要留下。

如果你只是想找一个“不用干活就有钱”的地方,那全世界可能都没你的位置。

因为那样的地方,早就被现实淘汰了。

现在是2025年10月,距离安娜那条视频已经过去大半年。

没人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再也不会说出“为什么中国不给我发钱”这种话了。

生活教会她的,可能比任何语言课程都深刻。

而我们这些围观的人,也该从中看到一点:无论你来自哪里,遭遇什么,最终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中国街头每天都有无数人早起挤地铁、站柜台、跑外卖,他们不是不累,而是知道累也得干。

安娜以为这是“不公平”,其实这是“真实”。

真实的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受过伤就对你网开一面。

它只会问你:你准备好站起来了吗?

或许有一天,安娜会重新拿起手机拍视频,但内容不再是抱怨,而是分享她在超市补货时学到的德语单词,或者第一次靠工资付房租的成就感。

那才是真正的“避难成功”——不是找到一个能躺的地方,而是找到一个能站的地方。

话说回来,中国其实挺欢迎外国人的。

只要你愿意劳动,愿意融入,这里的机会比很多地方都多。

你可以在成都开一家乌克兰餐厅,可以在深圳做跨境电商,可以在大理教瑜伽。

没人会因为你来自战乱国家就低看你一眼,但也没人会因为你可怜就白给你钱。

这就是中国的逻辑:平等,但不特殊。

安娜的错,不是她想过得轻松,而是她以为轻松可以不劳而获。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些地方短期能让你“躺平”,但长期来看,所有“躺平”的代价,最终都要你自己付。

德国的补助不是免费的,它用你的尊严、你的未来、你的社会关系做抵押。

中国的辛苦也不是白受的,它用你的技能、你的经验、你的立足之地做回报。

所以别怪网友骂她。

骂声背后,是一种朴素的正义感:我们尊重苦难,但不纵容懒惰。

你可以是难民,但不能是巨婴。

战争夺走你的家园,但不该夺走你站起来的勇气。

现在,上海的街头依然人来人往,夜市的烤串还在滋滋冒油,地铁里挤满了早起的上班族。

没人记得那个抱怨“为什么中国不发钱”的乌克兰姑娘。

但她的故事,或许能让下一个想“换个地方躺平”的人,多想一想:你真的准备好面对真实的世界了吗?

真实的世界,没有自动到账的4200块,只有靠自己挣来的每一分钱。

来源:李幺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