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到平乐古镇,不是去看风景,是去看一群人怎么在活着和卖艺之间挣扎。
你到平乐古镇,不是去看风景,是去看一群人怎么在活着和卖艺之间挣扎。
前年我去的时候,老张还在巷口炸豆腐,锅边摆着自家腌的萝卜干,说“这手艺,传了五代”。
去年再去,他家门前挂了“非遗体验点”的牌匾,他穿起长衫,笑得特别标准,教游客捆茶包,每单收80块。
问他以前怎么卖,他低头摆弄竹篾:“现在没人蹲着等热豆腐了,他们要的是‘仪式感’。
”
镇子没变,可人变了。
南街那排瓦房,墙还是青的,砖还是旧的,可门后头住的,十个有七个是租来的。
年轻人开民宿,朋友圈发的是滤镜加满的夜景,抱怨“晚上十一点还不让开灯,怕扰民,可游客半夜三点还在拍短视频”。
老一辈天天在河边晃,拿着放大镜数新添的LED灯带,说“当年码头上的拴马石,是马蹄磨出来的,现在是机器刻的,连疤都一模一样”。
游客越来越多,花钱却越来越吝啬。
五一那天,人挤得像赶集,可一多半人拍完照就走,连碗豆花都舍不得买。
我亲眼看着一个姑娘在石磨豆花摊前站了十分钟,手机拍了十几张,最后说:“太小了,不好发朋友圈。
”摊主不吭声,把那碗凉掉的豆花倒回锅里,转身舀了另一碗,给路边扫地的阿姨端过去。
夜里去露营观星,老茶农一边调望远镜,一边说他孙子在成都玩直播,说爷爷的茶山是“天然布景”。
他笑得苦:“我种茶那会儿,图的是能卖钱养娃,现在娃图的是让城里人觉得我活得有文化。
”
你真以为他们在保护古镇?
他们只是在讨生活。
保护的是石头,活的是人。
可人要吃饭,就不得不把生活拆成零件,卖给你看。
别再问“值不值得来”了。
你该问的是:你愿不愿意蹲下来,看看那个在古井边洗衣服、嘴里骂着“你们拍完了没”的老太太,她不是NPC,她是活下来的证人。
雨季的清晨去,雾气笼着青瓦,石板路湿漉漉的,你踩上去,会听见脚下有碎裂声——不是水,是那些被悄悄卖掉的,没人提的,曾经真实的生活。
来源:快乐的芒果sHPBQo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