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岁时还在美国跳蚤市场吆喝卖滑板车,如今35岁的王硕却把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做成了全球巨头,估值高达1200亿元。
16岁时还在美国跳蚤市场吆喝卖滑板车,如今35岁的王硕却把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做成了全球巨头,估值高达1200亿元。
1990年,王硕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家里经营摩托车出口生意,16岁那年,她随母亲到海外生活。
白天上课,晚上她常开着叉车帮忙搬运车辆,每到周末还去跳蚤市场卖滑板车。 这段经历,埋下了她日后创业的种子——不是空谈模式,而是直面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
后来,王硕考入麻省理工学院,主修机械工程专业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然而,读研一年后,她决定退学,原因是在校课程无法满足对实践和创新的渴望。
王硕的起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二代”。尽管母亲在国外从事摩托车、滑板车贸易,但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的她,早已习惯独立。
16岁赴美后,她一边读书一边在跳蚤市场摆摊,用“蹩脚的英语”推销滑板车。
这段经历不仅让她赚到第一桶金,更埋下商业思维的种子。她曾回忆,那时她明白了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性——当别人都在卖水果蔬菜时,她家卖的滑板车和摩托车就显得与众不同。
底层经验成为她后来创业的重要因素。开着叉车搬运车辆、在跳蚤市场与各色人等讨价还价,这些经历让她比同龄人更早理解了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录取通知书,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从跳蚤市场到世界顶尖学府,王硕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跨越。
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器人设计时,王硕展现出惊人的平衡能力:白天在实验室研究空气动力学,晚上与合作伙伴讨论创业方案。
然而,在麻省只读了一年研究生后,她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退学。
“在校课程无法满足对实践和创新的渴望”,这是她后来解释退学原因时的表述。对于一个东北女孩来说,放弃世界顶尖学府的硕士学位,无疑是一次冒险的跳跃。
但王硕的思维方式向来不同寻常。她曾在一次访谈中分享她的思维模式:“当你发现学校已经无法给你想要的成长时,坚守比离开更需要勇气。”
2015年,研一的她毅然退学,回到北京与同学创立了空气净化器公司Aeris。
为压缩成本,她将生产线迁回中国,利用国内制造业优势打造出横跨三大洲的供应链体系。
六年磨一剑。2021年,Aeris公司以1亿美元价格,卖给了另一家机器人公司iRobot。
但王硕早于2018年底就离开了Aeris,决心再度创业。 这一次,她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离开Aeris后,王硕没有立即投身新的创业项目,而是花了大量时间观察和思考。彼时远程办公尚属小众趋势,但她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化用工背后的巨大痛点。
“有两个信号让我确信变革即将到来。”王硕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一是回国后看到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地推速度令人惊叹,而海外支付仍是痛点;
二是发现跨国大公司已开始尝试混合办公,协作工具层出不穷,跨国发薪、合规雇佣依然极其复杂。”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全球化的商业版图需要更高效的协作工具。
2018年,一个管理痛点催生了Deel的雏形。当时她发现,管理跨国团队时,不同地区的劳动法规、薪酬体系差异让团队苦不堪言。
王硕曾调侃:“就像餐厅菜单用不同语言写成,每道菜还要用不同货币结账”。
2019年,她与麻省理工校友Alex Bouaziz联手,正式推出Deel——一个旨在简化全球雇佣流程的SaaS平台。
最初的模式很简单,从基础的“跨币种薪酬支付”入手,Deel推出线上支付平台。目标很明确:让一家纽约公司能像给本地员工发工资一样,轻松支付一名新加坡设计师的薪水。
王硕也走过弯路。起初,她们打算从自由职业者的C端用户角度切入,结果并不如人意,甚至一度要帮人讨薪,连1万美元都赚不到。
创业初期,Deel甚至一度要帮人讨薪,连1万美元都赚不到。这对雄心勃勃的创始人来说,无疑是一盆冷水。
但王硕的韧性在此时显现。她很快意识到方向错误,迅速带领公司转向ToB领域。王硕花了六周时间采访了200多家公司,重新设计产品,主打跨国支付及本地化合同。
这一招果然奏效,Deel迅速收获了一大批企业用户。
简而言之,传统的跨国招聘与薪酬支付,往往需要企业在不同国家分别对接本地服务商,导致跨地域薪资管理、核算困难。
即便如ADP、SAP等大型服务商,其后端仍依赖第三方外包网络。
Deel的创新在于将碎片化的人工操作业务整合为自动化软件,并一站式解决远程入职、资料填报、合规申请、纳税等问题,无需企业再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各地复杂的法规政策。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来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远程办公需求开始爆发。Deel抓住了机会,业务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Deel的速度成为持续不断的动力,能在今天完成的事绝不拖到明天。”王硕称成立第一天就放眼全球,早早布局亚太、拉美等地区——当市场开始转变时,才能非常迅速地重新预测并做出调整。
从2020年到2021年,公司年营收从400万美元狂飙至5400万美元,足足翻了13倍。到了2023年,营收突破5亿美元大关,成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SaaS企业之一。
如今,Deel每年为150个国家的37000名企业客户处理220亿美元薪酬。到了今年初,公司年度经常性收入已超过10亿美元。
有人说,特殊时期造就了如今的Deel。但还是那句老话,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至今,Deel背后集结起一支长长的投资人队伍。
早在2019年成立之时,Y Combinator就以210万美元的估值向Deel投资了15万美元。同年,Deel完成385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此后数年,Deel几乎保持着每年至少一次的融资频率。
2020年,Deel接连宣布完成A16z领投的1400万美元A轮融资,以及Spark Capital领投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此时估值为6000万美元。
2021年4月,Deel宣布完成1.56亿美元的C轮融资,以12.5亿美元的估值跻身独角兽行列,这家成立三年的公司从此迈入独角兽阵营。
紧接着,Deel宣布已完成4.25亿美元D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55亿美元。
上一轮融资于2022年进行,金额为5000万美元,估值高达120亿美元。该轮融资由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遗孀创立的Emerson Fund领投。
最新一幕,Deel最近宣布获得Ribbit Capital、Coatue和A16Z参投的3亿美元E轮融资,公司估值升至17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0亿元)。
“自从Deel创立以来,我们就在持续关注。”Ribbit创始人Micky Malka表示。“如此复杂的领域内,很难找到有哪个公司能在五年内达到这样的规模,公司收入体现了服务价值。”
今年6月,《新财富》杂志榜单显示,35岁的王硕凭借86亿元身家位列中国90后富豪榜。
透过王硕,可以看出来自新一代创业者,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全球。放眼国内,全球视野加上技术创新,成为90后创业的关键词。
新一代创业者与前辈不同,他们更专注于技术,以全球为战场。
这里不得不提及影石创新刘靖康。今年6月,影石创新正式登陆A股,刘靖康成为科创板最年轻敲钟的创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刘靖康决定做智能硬件第一天起,影石就把目光放到全球,境外销售占比一度达80%,俨然成为“中国智造”另一张名片。
宇树科技身后,也是一位90后。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的王兴兴,从小就擅长于搞各种小发明。
在大学期间,19岁的王兴兴做出人生第一台机器人。而当年拿到第一笔投资时,他也才26岁。
还有智元机器人,背后同样站着另一位90后——坐拥270万粉丝的B站up主稚晖君彭志辉。他本硕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入选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
直至2022年底,他官宣离开华为,去追求自己梦想和热爱的事业,投身机器人创业。
放眼望去,这样的面孔还有很多:月之暗面杨植麟、云鲸智能张峻彬、银河通用王鹤、面壁智能曾国洋、Meshy胡渊鸣……
他们面容尚显青涩,却凭借着知识和技术,白手起家创立令人惊叹的公司。
正如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总结:“他们成长在一个经济起飞、拥抱世界的年代,更有自信,更有全球观,更有创造力、叛逆精神和挑战精神。他们雄心勃勃,想要改变世界,怀抱宏大的梦想,要做出伟大的产品。”
如今,Deel在全球拥有90个实体,服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让世界为你工作”的愿景。
王硕和她的三千人团队没有固定办公室,全部远程办公,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产品的价值。
从沈阳的胡同到硅谷的顶级圈子,这个东北女孩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逆袭。
“我们才刚刚开始”,王硕在Deel官网写道,“尽管已经走了一段旅程,但每个里程碑、每位新客户都在提醒我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