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替曹昂抱不平?这小伙子多硬核啊——宛城之战里,曹操被张绣偷袭,跑都跑不赢,曹昂直接把自己的马让给爹,自己留下来断后,最后被乱兵砍死,妥妥的“用命尽孝”!可为啥后来选“二十四孝”,偏偏没他?是评委眼瞎,还是这里面藏着咱不知道的门道?
你是不是也替曹昂抱不平?这小伙子多硬核啊——宛城之战里,曹操被张绣偷袭,跑都跑不赢,曹昂直接把自己的马让给爹,自己留下来断后,最后被乱兵砍死,妥妥的“用命尽孝”!可为啥后来选“二十四孝”,偏偏没他?是评委眼瞎,还是这里面藏着咱不知道的门道?
咱先掰扯清楚:二十四孝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元代一个叫郭居敬的人编的。他选人的时候,有个隐形标准——偏爱民间普通人,或者“纯粹孝亲”的故事。
你看里面的孝星:卧冰求鲤的王祥是普通书生,卖身葬父的董永是穷小子,就连唯一的皇帝汉文帝,也是靠“亲尝汤药”这种日常孝行入选,没掺别的事儿。
可曹昂呢?他是曹操的长子,身份是“公子”,而且他的孝里还裹着“救主公”的成分——毕竟曹操当时不只是他爹,还是一方诸侯。
你说,在元代评委眼里,这孝行是不是“不够纯粹”?可光凭身份和“掺了私货”,就把人排除了?别急,这只是第一个坑。
更坑的是啥?曹昂有个“拉胯”的爹——曹操。你想啊,元代那会儿,儒家思想正盛,大家都讲究“尊刘贬曹”,曹操在当时的名声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连带着他们家的人,都自带“反派家属”标签。
评委们选孝星,不光看孝行本身,还得看“孝星背后的人”符不符合“政治正确”。就像现在选榜样,总不能选个“争议人物家属”吧?
你说曹昂冤不冤?自己孝得够狠,却被爹的名声拖了后腿。可话又说回来,爹名声不好,就能否定儿子的孝?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最让人无奈的第三个坑:曹昂的孝行“不好传播”。二十四孝能火,靠的是故事好记、好讲、老百姓能模仿。你看卧冰求鲤,一句话就能说清“冬天躺冰上求鱼”;扇枕温衾,就是“夏天给爹扇凉枕头”,全是日常小事。
可曹昂救父是啥场景?宛城之战、乱兵追杀、让马断后……得先讲清楚前因后果,普通人还没法模仿——总不能天天等着“爹遇袭”再尽孝吧?
而且结局太惨烈,不像其他孝星大多有好结果,不符合老百姓“盼圆满”的心理。你说,这种“复杂又惨烈”的故事,咋能跟“简单又温暖”的比传播?
其实咱心里都清楚:孝行从来不分高低,曹昂的“舍命救父”,比很多“作秀式孝行”硬核多了。但选“榜样”这事儿,从来都不只是“看谁做得好”,还得看“符合当时的需求”。
元代要的是“纯粹、通俗、符合正统”的孝星,曹昂刚好踩中了“身份不普通、爹是争议人物、故事不好传”这三个坑,就算孝得再狠,也只能被排除在外,这就应了那句:“不是你不够好,是你不符合别人的筛选标准”。
而且咱得说句公道话:曹昂没进二十四孝,不代表他的孝行没人认。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特意把他的事迹写进去,后来老百姓也常说“曹昂孝烈”,甚至有人把他的故事编进戏曲——比起“二十四孝”这个标签,真正的孝行,从来都是靠人心记着的。
最后咱唠唠:你觉得曹昂该不该进二十四孝?要是让你给“三国孝星”排个名,你会把他排第一,还是选徐庶(为母弃刘备)、姜维(为母留蜀)这些人?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看看多少人替曹昂喊冤!
来源:芝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