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分享,努力搞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09 04:36 2

摘要:我和她讲了一下我的人生规划,包括怎么去做投资,在做投资的同时通过自媒体这件事情去做输出。

今天和一位女网友聊到了复利效应,谈谈我对复利的理解。

我很少去讲投资理念,是因为我默认,关注我的人都是知道这个简单概念的。

但这位女网友,她有点迷茫,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我们加了微。

[呲牙]

她说即使知道复利,能坚持等到结果的实现,也不容易。

我和她讲了一下我的人生规划,包括怎么去做投资,在做投资的同时通过自媒体这件事情去做输出。

这其实是一种通过输出来进行学习的方式,有点类似费曼学习法,使投资能力不断精进,获得成长,效果非常好。

投资和自媒体,这两件事情都是有复利效应的。

比如在投资中,个人的资产是呈指数级上升趋势的,类似这张图:

如果一个人的投资生涯有60年,那么他的后30年所能积累的财富绝对值,一定是远远大于前30年的。这个东西,只要是做一点投资的,都能理解。

巴老爷子的大部分财富,就是在他60岁以后赚到的[呲牙]。

投资最早的那几年,很难赚到钱,投资体系也不成熟,甚至还会经常亏钱,这个时候是最难坚持的。

自媒体也一样,起初关注者寥寥,但只要内容有质量,在持续地输出干货,关注的人会越来越多,作品就会被更多地推荐和转发,使内容被更多的人看到,扩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关注量和传播度也是遵循指数级增长曲线的。

自媒体在初期,也是纯纯为爱发电,收益等于0,最难坚持。因为这个原因,过滤了一大批人,少数坚持下来的,就能获得自媒体领域的绝大部分回报。

那怎么度过前期那段最艰难的,看不到回报的时期呢?

和投资一样,答案还是在于,坚持长期主义。

多用用望梅止渴这种手段,骗自己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前景一片光明[呲牙]。

巧合的是,投资与分享,这两个同样遵循复利增长曲线,指数级增长曲线的事情,又能彼此互为促进。

做投资的过程,会有很多心得体会,这为分享提供了素材。

而如果真的想把投资做好,就一定要去写投资笔记。

昨天有个朋友私信我,他做了一个重大决策,调仓换股了。我鼓励他为这笔交易做一个记录:在那个时间点,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调仓换股?为什么认为后一只股一定比前一只股强?强在哪里?是基本面更好,还是估值更低,后一只股有哪些风险点?买入一只股票,你的预期回报率可以达到多少?

如果不能写出一篇逻辑清晰的投资笔记,意味着这个投资决策也可能是盲目的,不理性的。

未来无论结果好坏,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可以复盘的,落实在纸上的东西的。

否则只要过几个月,那些曾经支撑我们买入或卖出的理由,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怎么验证自己的想法?

​[衰]

所以做投资笔记,对于投资本身来说极其重要。

那么既然我都已经写了好几十万字的投资笔记了,为什么不把这些文字顺便分享出来呢?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几年发布的内容有300篇以上了,按一篇3000字保守估计,累积发布了100万字以上,那么支撑我写这些内容的笔记,至少得有好几百万字。

内容发布后,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就能获得很多反馈,网友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然后我再去照着问题去解答,去思考,去查缺补漏,继续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无论对投资,还是对个人成长,都是很有好处的。

我举最近的三个例子,给大家看看。

第一个例子是,有一位银行股的股友,他观察到上海的房价,一套房子的价格已经从1000万降到700万了,他问我这个时候银行放出去的贷款,是不是就衍生出了很大的风险呢?

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大家来问我,我自己是很少去想的。

然后我琢磨了一下,我回复他,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银行的重要风险之一。

但单纯地说上海的房价,它是动态变化的,一套房子价格从700万涨到1000万,再降到700万,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对标的资产价格,也是动态变化的,这些贷款并不都是放在1000万的最高点上。当房价从1000万跌到700万时,在顶点1000万放出去的这笔贷款也许确实是资不抵债的,但700万、800万、900万这几点上的贷款,可能就问题不大。

况且银行也在动态地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估,坏账并不是在报表上逐渐累积,然后像一个炸弹一样一次性集中爆发,而是逐季核销的。我们只需要密切关注存量的不良、逾期率,以及用来覆盖风险的拨备数据,还是能保证基本安全的[呲牙]。

第二个例子是,我前几天不是分享了一个关于股票估值的模型吗?

有位朋友就向我提了一个意见,他说你的这个表格,还不够智能,在输入PB、ROE和分红比率三个参数后,左侧的年化投资回报率一列,无法自动输出结果,你完全可以把上下两个部分关联起来。

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立刻去优化了模型,以后再使用的时候就能省掉大量的粘贴、复制,再计算贴现过程的步骤。

我分享了一个好用的工具,而热心网友们又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大家互相帮助,这个过程简直太美好了。

这就是最原始的互联网精神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心]!

第三个例子,还是在这个估值模型的设计中,关于分红的处理,我一直是将分红做复投处理的。

但是一位朋友提出,他投资股票拿到股息,这笔现金,不一定要复投,他完全可以留在手上,这是他的自由。

但如果不复投,他的投资收益率明显会少很多,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

不复投,确实是大家的权利,这无可厚非,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

这个东西符合现实,却不符合估值的逻辑。

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做估值模型?就是要去推算,如果投资一个资产类别,投资一个股票,它最终能给我提供多高的投资回报率?

我们假设有200块,其中100块用于存款,另外100块用于投资股票,我们现在就是要计算,投资股票的这100块的回报率。

此时,分红必须复投,这无关收益高低,而是要遵循一个原则:投入的资金,不得随意更改资产的类别。

比如100块的股票,每年产生了5块的股息,这5块钱不能随意变更为存款或现金,它得继续留在股票资产内部,这样才科学,合理,我们默认你是将股票产生的所有收益,包括股息,还持续投资下去的。

推而广之,如果你将银行股产生的股息,去买了茅台,或者把茅台的股息,又用来买入银行股,这种操作没问题,但在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也相当于变更了资产类别。

从一类股票,变更为了另一类股票!

我不知道我讲明白了没有。

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思考,通过这位网友的提问,我才想明白的道理,我之前就完全没想这么细。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我与朋友们互动的过程中的一些收获,这也相当于在补足我的知识拼图,在投资领域的知识拼图,我认为这很重要。

但是单拎出来一个,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啊?

都是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小知识,小技巧。

但我想说,很多时候我们谈大道理是很容易的,大家欠缺的也许往往就是这些小知识,小技巧,他们是构成投资体系这座大厦的一砖一瓦,都非常重要。

相当于是指导我们实操的东西。

注意,以上,我仅指的是知识的层面,从技能的层面,两者的相互作用。

投资的过程可以产生用于分享的素材,而做投资笔记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在分享中获得的反馈,又反过来促进了自己投资技能的提高。

在知识的层面,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

​[呲牙]

在这里,我还要提出另一个角度。

从获取收益,也就是赚钱的角度,做投资与分享也是互相促进的。

注意,去做分享的过程,如果坚持的时间够久,如果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是一定能获得可观的现金流回报的,包括但不限于平台的流量,其他人的打赏、付费,等等。

这点小钱乍一眼看上去,可能比单纯的做投资,赚的少得多,很多人是非常看不上的,包括曾经的我。

但是没有关系。

假如我现在有100万用于做投资,每年的年化投资收益是10%,没错,我非常菜,投资水平极差,每年也就赚个10万块。

但如果我很努力,又通过自媒体,通过分享投资的过程,额外地赚到两万块呢?

两万对比10万,那确实是少多了。

但是注意,这个事情还可以理解为,通过我们的努力,投资回报率从10%,一次性地提高到了12%了。

短期来看,也许差别不大。那如果把投资生涯拉长到10年、20年,甚至30年以上呢?

我们做个简单的计算,在10%年化投资回报率的假设下,100万在10年、20年、30年后将分别变为259万、672万,以及1744万。

而在12%年化投资回报率假设下,100万在10年、20年、30年后,将变为310万、964万,以及2994万。

好家伙,三十年后,是1744万对2994万,这可是足足1200多万的差距啊。

有这1200万,我能多吃多少碗麻辣烫[奸笑]?

能多吃多少根烤肠?

想想都牛批了!

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所以做投资,同时做自媒体,真的是互为杠杆,又互相促进的两件大好事,无论是从提高技能、个人成长的角度,还是从增厚收益的角度,都是如此。

这有点儿像亚马逊贝索斯所说的飞轮效应了,只是他那个是好几个飞轮,互相啮合。

而这里我们是两个转得飞快的小飞轮,也足够了。

咱不贪!

这是我今天的一点思考,分享给大家。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帮助,可以点个小赞或收藏,感谢您的转发,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回复您。

来源:夏至198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