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隔着屏幕都觉得恶心!”近日,辽宁兴城市一则“男子在酸菜池抽烟吐痰”的通报,让不少网友对餐桌上的酸菜产生了心理阴影。从一段刺痛眼球的视频曝光,到官方连夜执法追责,这场酸菜行业的“信任危机”背后,藏着哪些食品安全隐患?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开“雷区”?
“隔着屏幕都觉得恶心!”近日,辽宁兴城市一则“男子在酸菜池抽烟吐痰”的通报,让不少网友对餐桌上的酸菜产生了心理阴影。从一段刺痛眼球的视频曝光,到官方连夜执法追责,这场酸菜行业的“信任危机”背后,藏着哪些食品安全隐患?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开“雷区”?
事件始末:从视频曝光到官方雷霆处置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一段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的短视频。视频中,一名身穿工装的工人在酸菜腌制车间内,一边对着腌制池作业,一边悠闲地抽着烟,抽完后竟直接将烟头和痰液吐向酸菜池内。画面中,腌制池内的酸菜裸露堆放,周围环境杂乱,毫无卫生防护措施可言。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发轩然大波。“每天吃的酸菜竟是这样做的?”“看不见的卫生问题更可怕!”网友们的质疑和愤怒刷屏社交平台,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面对汹涌的舆论,当地监管部门反应迅速。10月27日,兴城市官方及时通报事件进展:涉事工人所属企业已被锁定,涉事批次酸菜全部被扣押并依法销毁,企业正接受全面调查。
通报显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到线索后连夜开展执法检查,对企业生产车间、原料仓库、成品库进行全面排查,并调取生产台账核查涉事产品流向。目前省级监管部门已介入督导,明确表示将从严从重追究责任方责任,绝不姑息。官方的快速响应赢得了部分网友认可,但事件暴露的食品生产卫生漏洞,仍让公众难以释怀。
专家解读:抽烟吐痰背后的多重卫生隐患
“工人在生产车间抽烟吐痰,绝不是‘小事’,而是严重违反食品安全规范的行为。”食品科学领域专家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酸菜作为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控制直接决定产品安全性。
从微生物污染角度来看,香烟燃烧产生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随烟头和痰液进入酸菜中,而痰液中携带的细菌、病毒更可能引发交叉污染。李教授解释,酸菜发酵依赖乳酸菌的稳定繁殖,外来污染物可能破坏发酵环境,导致杂菌滋生,甚至产生黄曲霉等有害真菌。有研究显示,部分污染真菌的提取物即便稀释后,也可能对人体产生毒性影响。
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企业暴露出的“裸腌”“无防护作业”等问题,并非个例。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腌菜》(GB 2714-2015)规定,酱腌菜生产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原料应新鲜无污染,生产过程需防止异物混入,成品需无异味、无霉斑、无外来异物。而涉事企业的操作,显然完全突破了这些底线。
此外,酸菜生产中最受关注的亚硝酸盐问题,也与卫生管理密切相关。专家指出,正规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会在腌制20天后降至安全水平,但如果生产环境不卫生,杂菌过度繁殖会干扰亚硝酸盐代谢,导致其超标。东莞曾发生母女因食用卫生不达标酸菜住进ICU的案例,罪魁祸首正是亚硝酸盐和肉毒杆菌污染。
标准对比:正规厂家与问题企业的“天壤之别”
事件发酵后,“如何判断酸菜生产是否合规”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对比正规企业生产标准与涉事企业的违规操作,不难发现两者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在原料把控上,正规企业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以沈阳市鲜巧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其企业标准明确要求,生产酸菜的大白菜、甘蓝需洁净无黄叶、无虫蛀、无霉变,食用盐需符合GB/T 5461标准,生产用水必须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原料入库前还要查验供方资质和检验证明,不合格原料直接拒收。而涉事企业的视频显示,其原料堆放杂乱,未见任何清洗和筛选流程。
生产环境和操作规范方面,差距更为明显。正规企业的腌制车间需达到无菌标准,工人进入车间前必须更衣、消毒、佩戴口罩和手套,发酵过程在密封容器或标准发酵池中进行,全程可控。部分企业还会安装监控系统,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而涉事企业的车间不仅环境脏乱,工人还存在抽烟、吐痰等严重违规操作,腌制池完全裸露,极易受到环境和人为污染。
检测环节更是正规企业的“生命线”。正规厂家会对成品进行多重检测,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其中铅、亚硝酸盐等指标需符合国家标准,部分企业的铅含量标准甚至严于国标。产品出厂前必须出具检验合格证明,不合格产品严禁出厂。而涉事企业显然缺乏必要的检测流程,直到视频曝光才被发现问题。
消费指南:四招教你选到放心酸菜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酸菜产品,消费者该如何避开“雷区”?结合监管部门提示和专家建议,以下四招值得掌握。
第一,认准正规资质,拒绝“三无产品”。购买时首先查看包装上的生产信息,确认是否有SC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完整信息,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销售的知名品牌产品。辽宁省营口市市监局提醒,无包装、无标识的散装酸菜来源不明,卫生状况难以保证,尽量不要购买。
第二,通过感官判断产品质量。合格的酸菜色泽自然,呈淡黄色或乳白色,带有乳酸发酵特有的清香,质地脆嫩有弹性。如果发现酸菜颜色过艳或暗沉,闻起来有刺鼻气味,或者质地软烂发黏,就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坚决不要购买。购买后可以先取少量品尝,若有苦涩味或异味,立即停止食用。
第三,关注生产工艺,避开“土坑酸菜”。现代正规工艺采用密封发酵,卫生条件可控;而“土坑酸菜”因直接接触地面,易受土壤污染和人为污染,生产过程难以监管。购买时可通过产品说明查看生产工艺,尽量选择标注“现代密封发酵”的产品。
第四,留存凭证,学会维权。购买酸菜后要保留好购物小票、发票等凭证,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或食用后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同时注意适量食用,烹饪前用清水多冲洗几遍,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最好搭配新鲜蔬果食用,保证饮食均衡。
结语:监管加码才能筑牢信任防线
辽宁兴城酸菜事件虽属个例,却敲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警钟。公众的担忧,本质上是对“看不见的生产过程”的不信任。此次官方的快速处置值得肯定,但要真正重建信任,还需从源头发力。
一方面,企业必须扛起主体责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将卫生管理贯穿生产全程。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强化“明厨亮灶”等透明监管机制,扩大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对违规企业“零容忍”,形成长效震慑。
对消费者而言,掌握科学的选购方法能有效规避风险,但更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构建“企业自律、监管有力、公众监督”的食品安全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餐桌上的酸菜,既美味又安心。
#往酸菜池里扔烟头的人呢?#
#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炟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