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 10家最新热门公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07:34 1

摘要:合肥BEST装置杜瓦底座刚完成精准落位,标志着全球首个可实现聚变发电的工程正式进入主机组装阶段——2027年发电的目标,让曾被视作"50年后科幻"的可控核聚变,成为近在眼前的产业风口。国际上,美国CFS、Helion Energy融资均超20亿美元;国内,BE

聚变发电进入倒计时!BEST带火10家公司,覆盖磁体、材料、工程全链条

合肥BEST装置杜瓦底座刚完成精准落位,标志着全球首个可实现聚变发电的工程正式进入主机组装阶段——2027年发电的目标,让曾被视作"50年后科幻"的可控核聚变,成为近在眼前的产业风口。国际上,美国CFS、Helion Energy融资均超20亿美元;国内,BEST的磁体、偏滤器等核心部件招标已全面启动,磁体系统占比近40%的成本空间,正吸引产业链企业抢占先机。这10家公司,已凭借硬核实力站上赛道核心位。

注意:以下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交流研讨。

1. 皖能电力:近水楼台的"能源补给站"

主营安徽本地发电与供热业务,是区域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已参股聚变新能(安徽),而BEST项目就落地合肥,公司凭借地理优势提前锁定蒸汽供应订单。传统火电业务持续贡献稳定现金流,为参与聚变产业布局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缓冲,风险抵御能力突出。

2. 安泰科技:极端高温下的"材料守护者"

以粉末冶金、特种合金为核心业务,专攻聚变装置所需的耐高温材料。为ITER、CFETR、BEST三大项目批量供应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部件,可直接耐受1亿℃高温炙烤。2025年核聚变新增订单超3亿元,市占率高达80%,还牵头制定该领域国家标准,技术壁垒难以突破。

3. 厦门钨业:"钨资源+技术"双驱动的龙头

覆盖钨矿采选、硬质合金加工全产业链,高纯钨材料是聚变装置第一壁的核心原料。作为国内首家通过ITER全套技术认证的钨材料供应商,500吨专用产线已正式投产,正全力研发面向聚变第一壁的超大规格钨坯。资源自主可控叠加加工技术成熟,在材料供应中具备极强的稳定性。

4. 国泰集团:冷门金属领域的"隐形冠军"

主业为民用爆破器材,旗下子公司拓泓新材暗藏锋芒,专注高纯钽、铌材料生产。这两种材料是聚变装置超导腔、射频窗口的关键组件,国内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不超过三家。凭借稀缺性优势,公司在细分领域拥有显著的溢价能力,已进入主流聚变项目供应链。

5. 东方钽业:全球钽材料领域的"老牌玩家"

专注钽丝、钽粉及钽合金的研发与生产,钽材料因耐腐蚀、吸氢稳定的特性,成为超导磁体线圈稳定垫片的首选。作为世界三大钽供应商之一,长期为ITER项目供货,出口经验丰富。2025年随着聚变装置建设提速,公司超导铌材等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6. 中国核建:聚变工程的"全能施工队"

核心业务涵盖核电工程EPC总承包,全面负责BEST、CFETR装置的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及调试全流程。拥有国内最齐全的核工程资质,过往在核电项目中积累的防辐射、高精度吊装等经验,可直接复制应用于聚变装置建设,工程能力受国家队认可。

7. 中国核电:未来聚变电站的"潜在运营商"

专注核电站投资、运营与售电,母公司中核集团是国内聚变项目的核心牵头单位。目前已运营58台商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居全球前列,在电站运营、电网并网等领域经验成熟。若未来商用聚变电站落地,凭借深厚的运营积淀,有望优先获得运营权。

8. 上海电气:聚变设备的"全链条制造商"

主攻大型发电设备与高端装备制造,可批量生产超导磁体线圈盒、真空室、杜瓦容器等核心设备,已向ITER交付首台冷态测试杜瓦。2025年核聚变相关订单同比增长120%,从铸锻件到总装的一站式生产模式,较外协模式节省30%成本,海外项目合作需求旺盛。

9. 永鼎股份:超导带材领域的"成本杀手"

以通信光缆业务为基础,成功跨界布局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YBCO)。其产品临界电流密度突破300A/mm,通过独创的磁通钉扎技术将成本降低60%,良品率达90%。已锁定ITER与CFETR合计41亿元订单,产能排期已至2030年,国产化替代优势明显。

10. 合锻智能:中科院背书的"精密装备专家"

主营高端液压机与智能生产线,联合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开发ITER波纹管成形智能装备,破解了磁体热胀冷缩的技术难题。2024年中标BEST装置2.09亿元真空室订单,焊接精度达头发丝级别,设备实现进口替代,单台可为项目节省千万欧元成本。

从超导材料到工程建造,这10家公司构建起聚变产业链的核心骨架。随着BEST2027年发电节点临近,全球聚变产业正从"科学验证"迈向"工程落地",这些手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或将在能源革命中占据关键地位。再次强调;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李老七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