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联,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话题。翻看历史资料,对联在民间和文人的生活里,其实并不只是一种写在门上的“装饰”,它承载很多情绪,还有点功能性——很多场合都能用上,比如结婚或者白事?这东西的节奏感和字面上的讲究,让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点无可替代,哪怕现在少有人动用。
对联,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话题。翻看历史资料,对联在民间和文人的生活里,其实并不只是一种写在门上的“装饰”,它承载很多情绪,还有点功能性——很多场合都能用上,比如结婚或者白事?这东西的节奏感和字面上的讲究,让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点无可替代,哪怕现在少有人动用。
北宋起,对联流行起来。各类文人雅士聚在一起,不光喝酒吟诗,会玩点小花样。对对子成了他们互动的方式。史料里有好多描述,谁谁酒后吟上联,几个人围着凑下联,冷不丁就有人对得天衣无缝。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出来,大多数人只能干看着。网传北宋有位才女,能把对联玩到极致。她约朋友外出,在如意湖畔来了句奇巧上联: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可能你没细看,“虫”字是三点水加一只虫,成了“浊”;水加鱼成“渔”;三个水字叠一起成“淼”,典故和构字都用上了。
现场的人都愣了,这上联玩的花头挺多。才女让同行的谁试试下联。没想到其中一位姑娘马上接招,来了一句: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这个下联跟上联手法一样,把“本”和“末”拆解,三个木组成了“森”,树种也列出来。大家当场叫好!
才女都说佩服。氛围一下变得热烈,可惜记载里没说明这两位姑娘后来的故事。你说这样的聚会,难道不比饭桌上的谁劝酒有意思多了吗?感觉当时不仅仅是展现才华,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寻开心的方式。
对联一路走到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怎么在意了。连网上搜到的数据都显示——2023年春节,全国超过54%的城市家庭没有在家门口贴春联。这是中国社会调查网的数据,够权威。那是不是意味着对联离我们越来越远?未必吧,虽然现实里少了,但在互联网上活跃的“对子圈”却变得特别热闹。
一批资深爱好者还在坚持。网络平台上每年春联投稿都上百万,微博话题浏览量上亿次,有些对联博主甚至比传统书法家更受欢迎。比如秦书月,算是自带粉丝流量的文化博主。她教书,偶尔上课用对联做互动环节,会出些冷门题目让学生打擂。她在互联网发过不少原创对子,清晰明了。很多网友评论说“看完她的对句才觉得当代对联还能这么有新意!”
有次她出一上联:公孙策马超牛群。这句看起来普通,实际很巧。公孙策、孙策、马超、牛群,全是历史或当代著名人物,组成一句话还合逻辑。这题一放出来,全班同学都皱眉。一名女学生思考片刻,对了句:欧阳修史进老舍。也是人名并列,流畅自然。老师当场举起拇指,说她“真是开窍了”。
课堂氛围很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但愿意尝试的学生明显变多。秦老师其实不止在课上玩对子,她会把传统诗词和现代网络语融合在一起。有时,她在直播间现场出题,粉丝评论区都会刷起来。
最近有条对联火了,一句话出自网友:“疫情之后见朋友,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有人对:“工作之后做饭菜,手虽巧而厨不精。”本来只是玩笑,逐渐形成了互联网“现代对子”风格。大家都说,对联其实没有变,只是用法变了。
不过有的人觉得对联真没啥实际意义了。门上贴对联,纯粹是习惯;课堂上说对联,更多是一种形式,和什么“修身养性”也扯不上边。专业领域的数据也指出,“当前对联创作以娱乐性、参与性为主,文学性已非主流目标”。这种说法在一些作家群里引起争议,有人认为无论什么年代都不该损失文学性,否则变成段子文化。
其实这个争论不是一天两天。有专家说对联还能启发人思考,也有人认为它已经边缘化,流量再高也难成主流文化。不一样的角度,对同一事物反复纠结。也许传统和现代之间永远不会有答案?
再说秦书月,她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对联虽然大多数场合已经退出,但对联打擂这种“小众兴趣”,在网络空间反而获得了自由。她不太在乎什么文化符号,只是单纯想玩得开心。她甚至认为对联的消失其实是一种文化自净,“留下的才是适合这个时代的表达”。有网友不赞同,说这太消极了。可是看秦老师的表情,谁会在意所谓“文化使命”?
这两年社会趋势也在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尝试“老东西的新玩法”,比如把对联和表情包、短视频结合起来,春晚甚至用AI技术生成对联。这到底是创新,还是变相淡化传统?连评论区都吵起来了,根本找不到统一意见。
有趣的是,某位年过六旬的网友在社区留言:“以前贴春联是家里头等大事,请村里能写字的人上门,就像请画师一样。现在买现成的,贴完谁还看呢?对联不如早点变成现代口号,可能更有存在感!”看上去是牢骚,可想想也有道理。对联若只考虑传统意义,就难以进入年轻人社交圈。可是变了味,还有多少人会珍惜?
手机里搜到一家书法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春联书写主题活动,接待参与人数同比降低34%。书法协会解释说现代人时间碎片化,贴条“福”字都算过年仪式了。那是不是说连最基本的年俗都在逐步减弱?
仔细一看,又不是完全如此。平台出现很多年轻创作者,会把对联做成电子卡片,朋友圈里互相转发。甚至还有把民俗和情感故事合成春联内容的黑马博主,关注量破百万。大家都在追求新东西的同时,又不愿意彻底丢掉老传统。
其实文化本身就是流动的。从北宋才女的构思,到秦老师的互动课堂,乃至网络空间的小圈子——每一步都算是一种转型,对联在时代变迁下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个样子。它既有文学性也有娱乐性,谁都能参与,谁都能表达。
不过也有人认为传统就是传统,娱乐就是娱乐,两者不可能完全融合。说到底,谁也没法定义对联的未来,所有人的做法其实都在反复验证“表达的多样性”。至于对联,会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拥抱新形式,保留旧情感,反正谁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就是对联的今天。它没以前那么重要,却悄悄活在了很多人的生活里。大概,这就是文化本来的模样。
来源:有个玻璃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