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夫捕获超大石斑鱼,目击者:体型跟猪差不多,需几个人抬着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02:24 1

摘要:2025年10月26日下午,海口秀英近岸一艘小渔船带回一条约1.6米、过秤160多斤的龙趸石斑鱼,几个人合力用长棍才抬上岸,当天已被老板收走

2025年10月26日下午,海口秀英近岸一艘小渔船带回一条约1.6米、过秤160多斤的龙趸石斑鱼,几个人合力用长棍才抬上岸,当天已被老板收走

海风一直往岸上吹,带着腥咸味

靠着海的那家小餐馆,老板娘刘女士正收拾案台,听到码头一阵骚动,抬头看见七八米长的小船慢慢靠岸

几名渔民费了好一阵劲,才把鱼从船舱里挪出来,木板被蹭得咯吱响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鱼,船上几个人抬不动,又喊了人搭把手,才抬上岸”

她拿起手机开了直播,镜头里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

说白了,就是个头太惊人

两名成年人把鱼尾和鱼头抬起来去过秤,指针直接冲到了“160多斤”的区间,旁边人掂量着目测它得有1.6米长

过秤显示160多斤,长约1.6米

有人忍不住感叹一句,跟猪差不多大,搬起来更费劲

换句话说,靠近岸边的这条鱼,已经够得上“石斑之王”的体面了

这种体面不是天天能遇上

当地居民说,小渔船基本都在近海搞作业,水域熟、人手少,网具也有限,想遇到这么大的鱼,靠的是运气

当地人说,这样的龙趸在近岸很少见,渔船多在近海作业

有住在村里的老人补了一句,他在这片海边长大的,百斤以上的鱼也就见过一两回

更扎心的是,何时还能再遇上,谁也不敢打包票

围观的视频后来被不少网友转发

画面里,三名男子先把鱼拖上礁石,粗粗的长棍从鱼身下穿过去,四五个人才抬稳

围观的视频里,三名男子拖拽上岸,多人用长棍抬

岸边小孩踮着脚往前挤,大人们忍不住咂舌,海风里夹杂着一句句“好大”

气氛热闹得像在赶海,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那条斑点密布、嘴巴巨大的鱼上

到了傍晚,事情有了结尾

目击者称,每年最多也就一两条能遇到

这话有点无奈,也有点骄傲

当天的这条龙趸最后被人直接收走,抬到车上时,围观的人群自动让出一条细窄的道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7日,有采访报道提到,海口还有小渔船作业时捕到一条重225.6斤的大鱼,刚上岸同样被火速收走

同日的采访里,海口还有小船捕到225.6斤大鱼,刚上岸就被收走

似乎一南一北,海里偶尔会给出这样的“厚礼”,又立即被市场接走

我们得说清楚,这条龙趸到底是什么

学名叫“中巨石斑鱼”,温暖海域的底栖鱼,体型为长椭圆,侧身扁,嘴巴大,头、身、鳍上布满青黑小斑

龙趸被称为石斑之王,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珊瑚礁海域

在西沙、南沙和海南岛南部一带常见,但在近岸被小船捕到个头这么大的,并不多

资料里写得明白:成年个体通常六七十厘米,最大能到两米,体重能上百公斤,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这次这条的尺度,正好站在“罕见”和“名贵”的重叠处

说回产业面

野生的稀罕,往往会被养殖端的“耐心”来补

养殖端的节奏更慢:三年以上才成鱼,15斤才好卖,种鱼要到30-60斤

这意味着等一条龙趸长到“有交易价值”的份量,投入、风险、时间都不小

这两年,养殖端也在想办法把路走宽

潮州饶平的养殖场国庆外销300多尾,收入27万多,从论斤卖转为论尾销

有人说这是“把故事讲给市场听”,也有人说是“让规格和稳定性替代运气”

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次试图均衡供需的尝试,毕竟,手里有鱼的人,最怕的是好鱼卖不上价

同样值得对比的是今年夏天厦门的那条“网红鱼”

厦门海沧湖72斤龙趸被3000元买走,专家判断可能从育苗基地溜出

6月17日暴雨天,有人从海沧湖里钓起它,现场就有人出价

三天后,集美大学的教授出来发了话:海沧湖水浅、水质不稳定,养不出那样的“湖中原住民”,很可能是邻近育苗场的鱼溜出去,在海里成长后又回到了湖区

说白了,水体环境决定了“可能性”的边界,这个判断并不突兀

再把视野拉远一点

2022年在柬埔寨湄公河,渔民捕到一条重达300公斤、四米长的雌性巨型黄貂鱼,十几个人才拖上岸

对比湄公河300公斤黄貂鱼的处理,研究人员选择打标后放流

理由很直白:要追踪大型鱼类的活动路径,为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站在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渔场制度上,处理方式自然也会不同,但“见到如此大个体该怎么做”的问题,总会摆在台面上

所以,这次海口近岸捕到大龙趸,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其实很朴素:所以问题来了,遇到超大个体,是卖、留、还是放

市场的逻辑是现款现货,渔民的逻辑是辛苦换钱,资源的逻辑是长期稳态

三者之间,很难一次做对,但总得朝一个更稳的方向走

比如,在信息更透明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有更清晰的定价标准和交易流程;

再比如,对特大个体是否有鼓励打标监测的尝试,哪怕每年只做一两例,也能让海里的故事被记录下来

回到码头的那个傍晚,海风没停,岸边还是很潮

刘女士把直播关了,抬手把汗往围裙上一抹,叹了一句,明天可能就见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她的感受也许说到了点子上:罕见,才值得被记住

我的直觉是,既要尊重渔民的劳动成果,也要为海里的大个体留条路

来源:幸福驿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