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记得那摊子什么时候开的,只知道卖豆腐脑的老爷子,现在连手机收款码都贴在了搪瓷碗边。
天回镇的早市,六点刚过就挤满了人。
不是因为菜便宜,是有人在那儿等了二十年的豆腐脑。
没人记得那摊子什么时候开的,只知道卖豆腐脑的老爷子,现在连手机收款码都贴在了搪瓷碗边。
他不说话,只用勺子轻轻一刮,热气就顺着晨风飘进地铁口。
二十号线还没通,但27号线的围挡已经立了三年,工人们说,等通车那天,这儿的豆浆怕是得用保温桶装了。
龙潭寺赶集日的糖画摊前,总围着一群穿汉服的年轻人。
他们举着手机拍,糖丝在阳光下亮得像刚熔化的琥珀。
可谁都没注意到,糖画师傅左手有道疤,是二十年前被铁锅烫的。
他现在改用电子秤了,但糖浆的火候,还是靠眼角的余光在看。
太平镇的“农夫市集”里,有个戴草帽的大姐,菜摊前贴着二维码,可她从不喊“扫码支付”。
她只是把沾着泥的萝卜递过去,说:“你尝一口,甜不甜?
”有人真咬了,点头,她就多送两根葱。
这年头,讲价的人少了,可信人的人,反而多了。
新二村市场新装的电子价签,闪得跟夜市霓虹似的。
可卖豆腐的婆婆,还是把标价牌用铁丝拴在竹竿上,每天早上用粉笔写一遍。
她说:“机器会出错,可粉笔写错了,我改得回来。
”
土桥市场的休息区新搭了顶棚,有椅子,有饮水机,还有人往墙上贴了张手写告示:“赶集不是赶路,慢点,别慌。
”这行字没落款,可每天早上六点半,总有个穿蓝布衫的老头儿,先坐着喝口茶,才开摊。
永宁市场新 installs 的公平秤,被大妈们围着看。
有人真拿自家带的电子秤去比,比完摇头叹气:“嘿,原来我家那秤,早就不准了。
”可她没吵没闹,只转身买了三斤青菜,说:“回去让娃们吃点新鲜的。
”
成都的集市,没变。
变的,是人。
地铁来了,扫码支付普及了,连糖画都开了直播,可那些蹲在板凳上算账的老人,还是用指尖蘸着唾沫数零钱。
他们知道,数字能算出价格,但算不出一勺热汤里,有多少年月的温度。
六点的阳光照在菜叶上,露水没干透。
有人推着满车青菜进市场,有人拎着半袋豆芽出来。
没人说话,但都懂——这里不是消费场所,是人和人之间,还没被算法算尽的余地。
来源:乐观的芒果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