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瓜摸藤寻到叶锐聪养父母,44岁买的叶锐聪始终都以为是亲生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02:48 1

摘要:2007年被拐走的9个月大叶锐聪,经“团圆行动”DNA比对确认身份后回到东莞老家,与母亲邓惠东在离散18年后重逢

2007年被拐走的9个月大叶锐聪,经“团圆行动”DNA比对确认身份后回到东莞老家,与母亲邓惠东在离散18年后重逢

那天是2007年11月12日傍晚5点左右,两个男子把他从寮步镇上底村家门口的竹编摇车里抱走,钻进一辆面包车就走了,母亲追上去拦不住

村口的风一阵急过一阵,摇车还晃着,邻居的喊声到现在有人还能复述一两句,像卡在嗓子眼里

孩子丢了之后,邓惠东和丈夫几乎把广东跑了个遍,贴寻人启事、挨家挨户打听

说白了,能想到的办法她都用上了

更扎心的是,她在寻亲途中被查出癌症并出现骨转移,还是扛着病痛,社交账号后缀加上“大喇叭”,出门就背着小扩音器播寻亲信息,十八年没松手

有一次她对人说,怕的是走不动了,喇叭别停

转机在今年10月来了

2025年10月12日,全国公安机关“团圆行动”DNA数据库比对显示,一名正在上大学的年轻人,与邓惠东家庭样本高度匹配,警方随即确认他就是失踪18年的叶锐聪

换句话说,线索终于对上了号

10月18日,姐姐叶子晴把叶锐聪接回,母子在村口相拥;

10月19日,叶家为他认祖归宗,把名字添进族谱,还办了认亲感谢宴

仪式那天,祠堂里香火很旺,族老念到“锐聪”两个字,旁边有人悄悄抹眼泪

回头看养家这边,情绪很难简单

多位知情者提到,养父母年纪不小,养母63岁,曾两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之后做了错误的决定,把孩子“买回来”抚养

说实话,任何“买孩子”的行为都站不住脚,但他们的处境也并不宽裕

他们没有固定工作,靠零工和开摩的拉客维持家用,还供叶锐聪读到了大学

认亲那天有人注意到他又黑又瘦,像刚从打工地回来,手背上有细细的划痕

说白了,苦是真的吃过

网上不少人替亲生父母鸣不平,劝邓惠东硬起心肠,让孩子与养家一刀两断

我能理解这种直觉的愤怒

但也有人强调,十八年的拉扯不等于消罪,却有恩在;

法律的事交给法律,孩子的心交给孩子自己

这番话不圆滑,却有分寸

关于“44岁买”的说法在当地被反复提及,是否涉嫌违法以及如何处理,暂时没有明确结果对外公示

法律的态度很清楚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民警金海坚明确表示,儿童失踪警情启动快速查找机制,“有一起查一起”,抱送养名义出卖亲生子女涉嫌犯罪,收买被拐卖儿童也要依法惩处

换句话说,感情归感情,触法就要担责

最高法案例也写得明明白白,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又强迫其卖淫的,要数罪并罚

这条红线,谁也别试

把叶锐聪的遭遇放到更大的背景里,现实并不乐观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2024年全球人口贩运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可侦测的人口贩运受害者比2019年增加了四分之一,被贩运儿童增加31%,女童增加38%

我们以为离自己很远的事,数字会提醒你,它从未离场

有关“为强迫犯罪”而进行的人口贩运占比也从2016年的1%升到2022年的8%,女性和女童仍是重灾区

国内案件也在频频敲钟

2025年9月19日,泰安“入室抢婴案”一审,四名被告分别被判死缓、无期、十五年,法院支持附带民事诉讼20万元赔偿请求

这起案子更暴力,恶性更重,但共同点是孩子在一念之差里被当作“货物”

这不是个别人的烦恼,是整条链条的罪

同一时期,“野人小孩”事件也被热议,警方未发现拐卖,但对监护与教育问题介入核查,传出的“拍猎奇视频牟利”也被司法部门进一步调查

这件事提醒我们,除了拐卖,监护失当同样会让孩子受伤

孩子不是试验品,更不是生意

对照看案例,更能看清复杂的人心与秩序

比如被拐36年的崔元茂,养父母对他宽厚相待,他在河北安稳长大,养父母离世后决定回头寻根,2025年确认为母子后在公安局与亲人重逢

换句话说,好的抚养经历,不妨碍法律还原亲缘,也不妨碍当事人做成熟的选择

再看今年2月菲律宾的中国男孩绑架案,家属没付赎金,在警方施压下孩子被弃路边获救,指尖却永远留了缺口

犯罪只求人财,代价却落在孩子身上,这就是现实的冷

回到叶家,未来还有很多生活上的补课

最新的安排是,邓惠东夫妇商量好轮流去儿子上学的城市陪伴他,想把18年的空白一点点补上

我挺能理解这种“补作业”式的心态,晚了,但不迟

与养家的关系怎么办?

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叶锐聪,他成年了,有辨别力,也有权利

如果他把养家当作“另一家特别亲的亲戚”,这未必是坏事;

但法律若有结论,就照结论来,感情不能当护身符

说白了,恩是恩,法是法,别用一个去抵消另一个

在直播间里,情绪会更快,但生活不会

我更在意的是,这个年轻人能不能在校门口抬头走路,在图书馆坐得住,在夜里不再被突兀的喇叭声惊醒

他已经吃过苦了,接下来该是踏实的日子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盯住:追责之外,怎样堵住下一个人贩子的路

这不只是警方的任务,也是每个社区、每个家门口的共识

一张寻人启事跑了十八年,提醒我们别再把“孩子丢了”当成别人的事

愿每一次团圆的消息,都能成为链条上的断点,而不是一张晚来的止痛贴

来源:森森淼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