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在镜头前摊牌:拍戏太伤身,继续硬扛要少二十年活力,转去带货,一场能卖到破千万
她在镜头前摊牌:拍戏太伤身,继续硬扛要少二十年活力,转去带货,一场能卖到破千万
那天她坐在家里,面前是环形灯、茶杯和贴着便签的脚本卡,粉丝问最近戏怎么不见了,直播倒是天天见人
她没兜圈子:“吃不了拍戏的苦了,年纪上来了,熬夜真熬不动”
冬天穿夏装,夏天裹厚重古装,冷得打哆嗦、热得妆花,反季节折腾到凌晨两点,第二天还要情绪到位,身体有时候说不行就是不行
这句话把评论区点着了火
有人说矫情,拿这份钱自然得受这份罪;
也有人点了个赞,健康是自己的命根子
我听完只觉得真实,行业的劳累从来不在红毯上,而在红毯底下的通告表
她是1990年出生,出道不算晚,也不算慢
真正的爆点发生在2012年,《因为爱情有多美》里她演林多美,美、苦、倔强,观众哭着骂着追完剧,夜里还在论坛里替角色吵架
有人记得更早的她,传闻《白话聊斋》拿过“最佳女演员”的奖项,十几岁就尝到掌声的甜
可世事不靠一次掌声托举到底,后面接的戏一部不如一部,演技在线,却总困在不在线的剧里
她自己也认:挑剧本眼光差过人
曾拒过《苍兰诀》里的“赤地女子”,等到剧火成现象级,多少演员靠它翻身,她却在热度外头看人上岸
拍《长安诺》时,想着踩《琉璃》的节奏,结果两部剧播出没同步,曝光不来就是不来
红毯上摔倒是一次,综艺上自称“迪幂孟扎”又一次,零碎的感情热梗再一次,观众很快把她放进“黑红也红”的那格子里
娱乐圈对失误的容忍,只有在你足够红时才会显得宽
去年有过一个亮光
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片意外过亿,她演的悲剧女性很有感染力,很多人说她那股子灵气又回来了
可好的角色越来越少,市场竞争越来越狠
影视开机量据今年的数据同比下降28%,资源向头部集中,头部艺人一年接五到八部就占走一半资源
你能演的不是最好的,你想演的也轮不到你
她的选择并不是突然转弯,更多像把方向盘缓缓打正
直播间里,节奏是她自己掌握的
一场卖到破千万,平台抽成即便高,剩下也比一部戏更可控,来钱快、时间自由,不用日夜颠倒,也不用大冬天穿薄纱
这几年直播电商飞快膨胀
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到4.3万亿元,为电商贡献了80%的增量
抖音也说了
2024年有超过200万中小商家靠直播增长,19万商家单场破百万
她不过是顺流而行,换了条船
有人认为这是向现实低头,忘了演员的初心;
也有人觉得这叫活得聪明
我更愿意问一句:初心到底是热爱,还是必须用热爱去抵健康?
政策层面也在变,广电的新规把片酬与评分挂钩,行业里“流量至上”的泡沫被戳穿,今年已有不少艺人因为税务或道德问题被清出名单
一边是门槛在抬高,一边是拍摄环境还很硬;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李勇坚就谈过,视频号、小红书也加入直播生态,行业多元化在加速
选择比坚持更需要勇气,这话听起来轻,做起来重
不是只有她一个转
今年五月,多位TVB艺人组团来内地带货,陈自瑶单场成交额做到七千多万,电视台用直播补上了几年的亏损
六月,有演员把剧中角色的符号搬到直播间,卖天文望远镜也能单场破四千万,现场峰值近百万,人群的情怀有时候就是转化率
八月,年轻流量宣布“半只脚跨出演艺圈”转向直播,预售一个渔夫帽排到九月,舆论一边叫好一边打问号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走向
成功的也有教科书
向佐在去年底以“向朵花”的身份开播,轻松玩梗、主打美妆,一周多做到了五千万的销售额,品牌合作接踵而至
失败的也常被拿出来提醒大家
有演员直播卖酒,产品品质被质疑、价格虚高,被监管点名,公开道歉也很难挽回信任
直播不是避风港,它是另一场硬仗,灯光同样炙热、数据同样冷酷
只有真实的产品和足够的专业,才能抵达留存率
说回她,转向直播带货为主业,偶尔上综艺展示演技,也是在为直播引流
生活过成自己能掌控的节奏,她在镜头前笑得更松弛,粉丝买单,她也不再犹豫
截至今年十月,没有看到更大的新变动,她仍以直播为主线
聊天时她承认,以前拍戏像坐过山车,现在像开一辆家用车,速度没那么快,也不容易翻车
有人惋惜当年的林多美,说灵气被现实磨没了光
我倒觉得灵气不是只能存在于戏里,它也能存在于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何选择自己的路
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老话在今天不“鸡汤”,它是冷冰冰的生存逻辑
行业寒冬不是一句空话
今年有报告提到,30岁以下艺人里有四成多患有焦虑,女演员平均职业生涯只有3.8年
在这样的环境里
谁敢承认“我吃不了这个苦”,谁就比沉默的人更坦诚
做演员当然浪漫,可浪漫要有底座
她在直播间里把底座换成了另一块砖,轻重不一定更轻,但至少不再透支
对观众来说,最重要的是作品真实、货品真实,对艺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真实
如果有一天她再遇到一个值得为它彻夜不睡的本子
说不定她还会穿上那件厚重的古装,站在灯光下,把角色再递到观众手心里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