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就永远不会有“写得好”的一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23:36 1

摘要:前两种还能互相欣赏,最后一种,永远在买课、做笔记、背口诀,最后连朋友圈都懒得打字。

世界上有三种人:写得好的、想写却不写的、还有永远在“学习写作”的。

前两种还能互相欣赏,最后一种,永远在买课、做笔记、背口诀,最后连朋友圈都懒得打字。

我遇到太多这种人。

收藏了上百篇“写作干货”,却写不出一句顺口的废话。最后痛心疾首地总结:我没天赋。

但我真想拍他肩膀告诉他:

兄弟,写作没天赋可言,不过是手熟罢了。

一、写作第一步:别“学”,先“写”

写作不是看书看会的,是写出来的。

就像学游泳,光在岸上看视频分析姿势,你永远不会漂起来。

我的建议很简单,从今天起,哪怕再忙,也给自己留300个字的空间。 不为别人看,就为让手感别凉。

比如写日记,别写“今天心情不好”这种无效废话,写清楚为什么不好、谁惹你不爽、当时你脑子里骂了几句、后来是怎么消气的。

那才叫“记录”。

或者发朋友圈。别一句“累成狗”,试试写写你今天做了啥——加班、赶稿、被客户怼。细节一多,你自己都会觉得那天的生活没那么糟。

写作这玩意儿,靠的就是“动笔”两个字。

你不动,它就永远是个概念;你动了,它才开始变成技能。

不信?

坚持一周,每天写三百字,你会发现,语言开始变得听话了。再坚持一个月,你开始能控制情绪的节奏,知道哪句话该留白、哪句话该补刀。

写多了,你会突然明白:

原来世界上所有的“文笔”,都是练出来的手感。

二、别端着,写完读给自己听

很多人写不顺,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怎么看”。 一拿起笔,就切换成官方腔。字是对的,句是顺的,可没人想看。

真正的高手,都在“说人话”。

想象一下,你坐在咖啡馆,朋友问你最近过得咋样。 你不会说:“我近期对生活产生了消极情绪。” 你只会说:“这周真烦,领导又搞我。”

这,就是写作的基本逻辑。

你写文章,也该是这个状态。 把“写”当成一次聊天。写给自己,也写给那个能听懂你话的人。

写完之后,读出来。

如果你自己都觉得别扭,就说明句子太装、太假、太死气。改。一直改,直到它像一句你会真的说出口的话。

有些人觉得口语化写作“没文化”,其实错得离谱。最难的写法,从来不是“高大上”,而是“像人说话”。

我见过最好的文字,不是多漂亮,而是它能让人听到一个人说话的声音。

那种真实,比一千个华丽的词更有力量。

三、所有的“好文笔”,都是改出来的

你可能以为那些写得流畅的人天赋异禀,其实他们只是改得多。 所有的初稿都很烂——包括我写的这篇。

所以千万别觉得自己写得糟糕,那只是你还没“改”过。

改文的过程就像修树枝:先通一遍大结构,再剪细枝末节。

先看结构。

开头有没有一拳打在读者脸上? 中间的故事有没有说服力? 结尾能不能留下余韵? 那些废话、啰嗦、假装有文采的句子,一刀剪掉。

再看句子。

能拆成短句的全拆,语言的节奏感就是这么出来的。 再清理掉那些虚的词,比如“非常”、“特别”、“美丽的景象”——这些都是装饰品,不会让文章更有力。

最后一遍,朗读。

凡是你读着打结的地方,都有问题。 朗读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编辑器。

改到你自己都觉得顺口,那就成功一半了。

四、灵感,不是等来的,是写出来的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天天有内容可写?

其实我也没啥天分,只是手一直没停。

灵感这东西,不是天上掉的,是在你写作的过程中长出来的。 你写得越多,对生活的感知就越灵敏。你会在地铁上听到一句话,突然觉得能写;看到一张表情包,也能想到一个段子。

写作的神奇就在这儿。你越写,世界越有意思。

原本平淡的生活,开始处处有内容。

很多人写作,是为了流量、收益、涨粉。 这没错,但那不是终点。

当你真正坚持下来,会发现写作的最大意义,其实是“你开始能和自己对话”。 你能写清楚自己为什么愤怒、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还想坚持。

有时候,一篇烂文章,也能救你于泥潭。 你写出来的每个字,都是在替你消化生活。

写作让人变得温柔,也让人更坚硬。

它让我们意识到,文字不是逃避,而是整理。

所以,从今天开始写,别再等了。

别幻想写第一篇就惊艳世界。没人一上来就会写。 你看到的那些“爆款文章”,背后可能有十几稿废稿。

你只要开始动手,就已经赢了。 写100字也行,写得烂也没事,反正没人拿你和鲁迅比。

写点你熟的——孩子、工作、生活、八卦。 不用装深沉,也不用追求立意。写出来,才有立意。

文字会回馈你的。

你写得越多,它越听话。你写得久了,它甚至会反过来教你思考。

写作这件事,说到底,就是“先干,再改,再干”。 写得多了,你自然就成了能写的人。

没有天赋,也没捷径,只有一条真理:

手上有笔,心里有话,时间久了,文字自然有光。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