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23:30 1

摘要:所幸,彼一时,公开著书坚信中国必胜的,除了发表《论持久战》的毛泽东外,还有一位学者钱穆。 全面抗战爆发后,钱穆随北大南迁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从事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论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难之际。

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一时间,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文化前途的悲观情绪弥漫开来。

当此时刻,中国的前途何在?

中国文化的命运走向哪里?

中国还能否取得胜利?

所幸,彼一时,公开著书 坚信中国必胜的,除了发表《论持久战》的毛泽东外,还有一位学者钱穆。 全面抗战爆发后,钱穆随北大南迁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从事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论著。

1940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开篇扉页上,他写下, “本书谨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之百万将士!”

《国史大纲》中处处可见作者忧患之情,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有人整本抄录,抄着抄着就泣不成声。时评人写道,这本教材使懦夫有立志, 病夫有生气,读之无不热血沸腾。

在完成《国史大纲》后,钱穆开始着手撰写《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 思考绵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命已经绵延了五千年。但是这五千年生命的意义在那里?价值在那里呢?中国近百年来所遭遇的环境,受人压迫,任人蹂躏,可谓痛苦已极。假如有一时候,中国人又处在独立自由,国势兴隆,幸福康乐的环境下,再让他舒服痛快的过日子;那么这时候,他又将怎样地打算呢?他会又想做些什么呢?

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文化真的已经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吗?

钱穆先生在书中说:

中国文化传统,是有它的希望和目的的。什么是文化?要解答这问题,不单要用哲学的眼光,而且更要用历史的眼光。

在《中国文化史导论》的修订版序中,钱穆先生这样写到:

本书写于民国三十年中、日抗战时期,为余写成《国史大纲》后,第一部进而讨论中国文化史有系统之著作,乃专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庶易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

阅读本国历史,不仅要探寻到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更要在历史背后寻找到本国文化的根本性命题和特质,感受到对中国文化的信念和自信。相信 《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这对姊妹书著作,能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思考。

《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的繁体竖排版作为经典版本,曾鼓舞无数学子,开启几代人的国史阅读启蒙。为了让更多读者能更方便地阅读钱穆先生的经典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简体横排版《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下这两本书吧!

《中国文化史导论》(简体横排版)

中国人现在不自由,不平等,国势衰弱,遭人压迫,事事都跟着人家后面跑,那是暂时事;难道中国人五千年来都在跟着人家脚后跟的吗?就算是如此,难道它心中就真的没有一条路线、一个向往吗?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定有他自己所抱的希望与目的。如果没有了,那么他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与价值了。国家民族也如此。

——钱穆

1.人类文化的三大类型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型。此三型文化,又可分成两类。游牧、商业文化为一类,农耕文化为又一类。

游牧、商业民族向外争取,随其流动的战胜克服之生事而俱来者曰“空间扩展”,曰“无限向前”。雇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着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祖宗子孙世代坟墓安于斯。故彼之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绝不想人生有无限向前之一境,而认为当髅具足,循环不已。其所想象而祈求者,则曰“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游牧、商业文化,常为富强的,而农业文化则为安足的。然富者不足,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以不富强遇不安足,则虽安足亦不安足,于是人类文化乃得永远动荡而前进。文化必有刺激,犹如人身必赖滋养。人身非滋养则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则不能持续而发展。文化之刺激,又各就其个性而异。向前动进的文化,必以向前动进为刺激。

2.中国文化的追求与理想

中国文化是一种传统爱好和平的,这已在上文述过,因此中国人始终不肯向富强路上作漫无目的而又无所底止的追求。若论武力扩张,依照唐代国力,正可尽量向外伸展。但即在唐太宗时,一般观念已对向外作战表示怀疑与厌倦。中国人对国际,只愿有一种和平防御性的武装。唐代虽武功赫奕,声威远播,但中国人的和平头脑始终清醒。在唐代人的诗里,歌咏着战争之残暴与不人道的,真是到处皆是,举不胜举。中国人既不愿在武力上尽量扩张,向外征服;同时又不愿在财富上尽量积聚,无限争夺。在唐代的社会情况下,无论国外国内贸易,均有掌握人间绝大财富权之机会与可能。但中国人对财产积聚,又始终抱一种不甚重视的态度,因此在当时一般生活水平虽普遍提高,但特殊的资产阶级,过度的财富巨头,则永不产生。

根据唐人小说,只见说:许多大食、波斯商人在中国境内经营财利积资巨万,但中国人似乎并不十分歆羡。诗歌文艺绝不歌颂财富,这是不需再说的。这不仅由于中国政治常采一种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不让私人财力过分抬头,亦由中国人一般心理,都不肯在这一方面奋斗。

我所说的中国传统和平文化,决不是一种漫无目的,又漫无底止的富强追求,即所谓权力意志与向外征服;又不是一种醉生梦死,偷安姑息,无文化理想的鸡豕生活;也不是消极悲观,梦想天国,脱离现实的宗教生活。中国人理想中的和平文化,实是一种“富有哲理的人生之享受”。深言之,应说是富有哲理的人生体味。那一种深含哲理的人生享受与体味,在实际人生上的表达,最先是在政治社会一切制度方面,更进则在文学艺术一切创作方面。

3.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世界大同”,“天下太平”

“世界大同”,“天下太平”,这是中国古人理想中的一种人类社会。所谓“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希望达到的理想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主义”即“人文主义”的,亦即“世界主义”的。它并不只想求一国的发展,也不在想一步步的向外扩张它势力,像罗马,像现在一般压迫主义、侵略主义者的西方帝国一般。惟其如此,所以使中国文化为可大。

若要具体一点讲,可以举几个例。像孔子,他的祖先,是商朝之后宋国的贵族,后来逃往鲁国。但孔子一生,就并不抱有狭义的民族观念,他从没有想过灭周复商的念头。也不抱狭义的国家观,他并不曾对宋国或鲁国特别地忠心。他更没有狭义的社会阶级观念,他只想行道于天下,行道于全人类。所以孔子实在是一个人类主义者,世界主义者。又像墨子,我们不能详细知道他的国籍和出身,只知他一样是没有狭义的国家观和阶级观的。至于庄子、老子,那就更没存所谓国家观、阶级观了。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最后还是要平天下。这个理想,到秦始皇时代,居然实现,真成天下一家了。所以中国文化,开始就普遍的摆在一个大地面上,希望只要交通所达,彼此都相亲相爱,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奠定一个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全人类和平幸福的社会。

《国史大纲》简体横排版

1.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遣。)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家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2.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惟借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归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写国史者,必确切晓了其国家民族文化发展“个性”之所在,而后能把握其特殊之“环境”与“事业”,而写出其特殊之“精神”与“面向”。

3.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解,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凡今之断脰決胸而不顾,以效死于前敌者,彼则尚于其国家民族已往历史,有其一段真诚之深爱;彼故以为我神州华裔之生存食息于天壤之间,实自有其不可悔者在也。

4.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贵族阶级之必须崩溃,平民阶级之必须崛兴,实乃此种文化酝酿之下应有之后果。

此下战国兴起,浮现在上层政治的,只是些杀伐战争,诡谲欺骗,粗糙暴戾,代表堕落的贵族;而下层民间社会所新兴的学术思想,所谓中国学术之黄金时代者,其大体还是沿袭春秋贵族阶级之一分旧生计。精神命脉,一气相通。因此战国新兴的一派平民学,并不是由他们起来而推翻了古代的贵族学,他们其实只是古代贵族学之异样翻新与迁地为良。

此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之渊深博大处。

5.先秦诸子注意教育者莫如儒。(道家根本主张绝学不教。法家仅主刑名法律,如赵高之教二世是也。墨家、农家之教,不适于实际。其他皆所以用世,非所宜教幼。)故苟主幼小必教,则儒业必兴。中国无宗教,儒士本自友教贵族子弟起,故汉文用贾谊,则以为长沙王太傅,又以为梁王相,武帝之用董仲舒亦然。儒家在汉初,仍以友教青年贵族为第一要务。

《论语读法》:钱穆先生曾言,“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本书集钱穆先生几十年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

钱穆先生认为,阅读《论语》,考据、义理、辞章三方面皆不可偏废。

而他最为推崇朱子对论语的解读,他推荐读《论语》者不仅应该读《论语》本身,还应该读古人对《论语》的注解及阐发等,尤其是朱子的注解。

他认为朱子的注解最为简单明白,深入浅出,初学可以浅读,成学可以深读,而且朱子的集注是在考据、义理、辞章三方面结合得最好的。钱穆先生还强调,解读《论语》,应着重去求《论语》原文之本义,而非“引申义”或“发挥义”。钱穆先生在本书中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阅读理解《论语》不无裨益。

钱穆先生围绕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等论题,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倾囊相授,亲身引领读者探索理解这一经典的方法与门道。

2025-08-18

2025-07-30

2025-10-15

2024-03-23

2023-03-02

2021-08-23

2021-07-30

2017-05-22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