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明确了乡村文化在凝聚乡村共识、激活发展动能中的核心价值。聚焦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深入探究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乡村文化在基层的实践现状,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
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的人口规模、地理区位等因素,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文化设施,确保文化设施覆盖到每一个村庄。同时,加强对文化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文化设施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定期对文化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更新,确保文化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可设立文化设施管理员岗位,专门负责乡村文化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并定期面向村民开展文化设施使用培训。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
结合滨州乡村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在文化活动形式方面,除传统的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外,可以增加文化体验活动、文化创意比赛、乡村文化讲座等形式,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村民参与。在文化活动内容方面,注重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科技、教育、环保等主题,使文化活动更具时代性和吸引力。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扩大文化活动影响力和参与范围;举办乡村科技文化节,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近年来,滨州市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文化传承陶冶群众情操、增强群众文化自信。邹平是伏生故里,伏生传《尚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厥功甚伟。邹平以《尚书》为主题自2018年起连续举办七届中国伏生诗会,打造伏生文化品牌。中国伏生诗会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诗歌爱好者,齐聚诗会咏诗共情,忆先贤往事,诵盛世繁华。中国伏生诗会的举办历程,是一个规模不断扩大、水准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的过程。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伏生诗会已发展成为一项全国性文化活动。
强化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文化传承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强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帮带”活动,培养更多年轻的文化传承人才。同时,加强与高校、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乡村文化人才培训项目,提高乡村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可与当地高校合作开设乡村文化建设相关专业课程或培训班;组织乡村文化工作者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借鉴乡村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和做法予以推广。
“非遗+研学”,王素仙村“文化造血”模式。滨城区三河湖镇王素先村以“非遗活化+研学赋能”为突破口,探索文化兴村之路,通过成立公司,采用“政府引领+组织带动+公司经营+农户参与”模式,开发民俗文化、非遗记忆、拓展训练三大课程板块,并创建“235分账法”,带动村集体增收,实现了“老手艺火起来、小乡村火起来”的转变。
“非遗+产业”,博兴鲁锦“品牌赋能”模式。博兴县以老粗布为核心,构建“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全链条产业体系,通过与鲁北技师学院合作,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纺织技艺,开发家居用品、服饰等系列产品,建立“企业+非遗工坊+农户”合作机制。全县20余个工坊带动20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举办“鲁锦新韵”非遗游园会,设置体验区、展销区,实现体验促消费、消费助传承。借助直播电商平台,打造“博兴鲁锦”区域品牌,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成为非遗赋能乡村产业典范。
“文化+治理”,阳信“村晚”“共识凝聚”模式。阳信县将“村晚”作为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载体,形成群众自编自导、镇村统筹推进、全县择优展示的运作机制。其中,劳店镇乡村“村晚”通过编排反映乡村变化的小品、戏曲,展现村民新生活,入选全国“村晚”示范点。“村晚”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更成为村民议事、矛盾调解的隐性平台,在排练演出中化解邻里纠纷,凝聚发展共识。阳信县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其经验入选山东省“四季村晚”典型案例。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滨州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通过制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应积极鼓励本地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开发,形成一批乡村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特色品牌。比如,可依托邹平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农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通过文化包装和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传统手工艺产业现代化,实现传统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特色化资源转化体系,提升产业效能
精准挖掘分类开发:开展全市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建立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资源库,实行分类开发。对王素先村等成功案例进行模式复制,对魏集古村落等项目实施文化赋能改造,植入孙子文化元素,打造“古村落+研学”新业态。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非遗从技艺展示向产品开发、体验消费升级,如以黄河号子为主题开发沉浸式演出项目;以渤海晒盐技艺为核心,打造盐雕文创、盐田体验项目。建立“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文化衍生品”梯度开发体系,提升附加值。
健全市场对接机制:培育本土文化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搭建“滨州乡村文化电商平台”,整合非遗产品、文创商品,开展直播带货、团购促销。办好“黄河大集”“非遗博览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
完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优化供需匹配
提升设施利用效能:实施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工程,配备专职管理员,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接单、政府买单”机制。推行“乡村书房”村民自治管理,由村民负责图书更新、活动组织,提高开放率与使用率。
精准供给文化服务:开展村民文化需求调查,针对老年群体增加吕剧、评书等传统节目,为青年群体引入短视频制作、直播培训等时兴内容。建立文化惠民活动评价体系,以村民满意度为核心考核指标,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推进城乡资源均衡: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城乡图书通借通还、文化活动同步开展。实施“城市文化资源下沉计划”,组织城区文艺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定期赴乡村辅导,推进城乡文化交流、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系邹平市青阳镇人民政府。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XW-ZX-018
来源:滨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