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晨的惠民大寺金街,羊汤的香气混着奶茶的清甜漫开,每个摊位前早已人头攒动。卖枣的大妈递过试喝的枣汁,剪纸艺人的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不远处的戏台正唱着吕剧选段——这不是偶然的集市,而是山东黄河大集最寻常的模样。没有刻意的包装,没有空洞的口号,这场流淌在齐鲁大地上的
早晨的惠民大寺金街,羊汤的香气混着奶茶的清甜漫开,每个摊位前早已人头攒动。卖枣的大妈递过试喝的枣汁,剪纸艺人的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不远处的戏台正唱着吕剧选段——这不是偶然的集市,而是山东黄河大集最寻常的模样。没有刻意的包装,没有空洞的口号,这场流淌在齐鲁大地上的市集,藏着最真实的民生温度与文化活力。
黄河大集的根,扎在烟火市井里。腊月的集上,蔬菜论捆卖,鸡蛋论筐称,沾着泥土的小葱与敞口排列的点心透着原生态的实在。摊主一句“随便尝”消解了买卖的生分,几毛钱的抹零尽显人情世故,没有“价格刺客”的算计,只有“闭眼入”的踏实感。济南章丘的春季大集上,黄河大米、黑陶铁锅一字排开,文明实践大篷车的义诊摊位前排起长队;威海的海洋大集上,刚出锅的扇贝冒着热气,海味与笑语交织。这些细碎的场景,拼凑出比超市更鲜活的生活图景,让习惯了“两点一线”的人们,在喧嚣里找回久违的烟火温情。
大集的魂,系在文化传承中。东营的集上,吕剧唱腔咿咿呀呀;济宁的摊位上,布老虎、面塑等非遗物件引得年轻人驻足;肥城的秋集里,桃木雕刻展演让游客近距离触摸传统技艺。这些曾藏在深巷里的手艺,如今在集市上焕发新生。剪纸成了潮流文创,秧歌成了热闹的背景,老手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摸能买的生活好物。正如外地游客刘刚所说,在这里买的是手工艺品,感受的是齐鲁文化的韵味。黄河大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文化传承有了真实载体。
更动人的是大集的变,藏在民生实惠中。城镇的集上,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接地气;手工棉衣摊主18天卖空半年库存,直言“赶大集真能货”;从烟台苹果、潍坊萝卜等老品牌,到临朐鹅肝、冠县灵芝等新网红,大集成了“山东好品”的最佳展台。2025年春节,“黄河大集”更扩容出运河、海洋两个分支,东营的黄河风情、聊城的水乡韵味、威海的海洋特色各展其长,农文商旅在这里深度融合。农民的腰包鼓了,市民的选择多了,大集成了连接城乡的“经济桥”。
有人说黄河大集是“网红”,但其实它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噱头,而是山东商贸传统的当代延续。它没有刻意迎合潮流,却在保留朴实底色的同时自然生长:传统手艺成了新潮流,线下市集对接了线上传播,民生服务融入了文化体验。当黄河鲤鱼的鲜香、非遗手造的精巧、邻里唠嗑的暖意在集上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集市,更是黄河文明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生动图景。
散集时,拎着大包小包的游客与拉着杂粮的村民擦肩而过,戏台的余音还在回荡。黄河大集的热闹会落幕,但它带来的民生实惠、文化暖意与发展活力,正像黄河水一样,在齐鲁大地上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