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一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于2025年9月19日拉开帷幕,以“追梦空天、制胜未来”为主题,通过飞行表演、装备展示和互动体验,展现人民空军建设成就。在先进战机云集的静态展示区,一架歼-6无人机静卧于歼-20、无侦-7等尖端装备之侧。在国产各类先进无人机
第十一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于2025年9月19日拉开帷幕,以“追梦空天、制胜未来”为主题,通过飞行表演、装备展示和互动体验,展现人民空军建设成就。在先进战机云集的静态展示区,一架歼-6无人机静卧于歼-20、无侦-7等尖端装备之侧。在国产各类先进无人机如井喷般涌现的当下,为何还要把这样的“老古董”改装为无人机呢?
在中国空军装备发展史上,歼-6曾占有过重要地位。它在苏制米格-19战斗机基础上研制而来,采用机头进气设计,配备大后掠中单翼、低平尾、单垂尾,是一款单座双发轻型战斗机。
人民空军经典机型歼6战斗机
作为苏联首款超声速战斗机,米格-19在设计上仍存在不少待完善之处,因此很快便被2倍声速的米格-21取代。对苏联空军来说,米格-19只是个过渡机型。而在中国,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及国内基础工业和航空技术积累薄弱,航空工业部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吃透米格-21技术,只能基于米格-19不断升级改造,从而发展出一个较为庞大的歼-6战斗机家族,各亚型总产量超过5000架。几十年持续改进下来,歼-6如同凤凰涅槃,从一款不成熟机型,蜕变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功勋战机”。
由于歼-6的静稳定度设计接近临界值,战机平飞时容易有拾头趋势,需要飞行员频繁压杆才能保持平飞状态。这一设计特点在与敌机格斗时反而转化成优势,因其升阻比高,令该机能在66秒内爬升到1万米高度。此外,安装在该机左右翼根处的航炮也起到了类似于边条的作用,加之全机推重比高达0.86,因此歼-6表现出加速快、爬升率高、俯冲增速快、机动性好的特点。
歼-6的机动性不仅远超同时代、同类型的美制F-100战斗机,而且与公认机动性较好的美制F-5E战斗机相比也处于明显优势。美方曾用从特殊渠道获得的歼-6与F-5E做过对比测试,结果令人惊讶:在4572米高度,歼-6从0.6马赫加速到0.9马赫仅需4秒,而F-5E需要30秒;在10973米高空,歼-6从0.9马赫加速到1.4马赫耗时120秒,而F-5E却需要300秒;在5000米高度,歼-6以6.2G过载持续转弯,转弯半径为1554米,而F-5E在此高度以4.8G过载持续转弯,转弯半径为2073米。
因歼-6操纵过于灵敏,而且由于时代的限制,未设计增稳系统,因此许多刚换装该机的飞行员感觉难以驾驭。然而,摸透了该机操纵特性的飞行员,却每每能驾驶歼-6飞出超出理论设计值的性能。例如,歼-6基本型的设计升限是16600米,而优秀试飞员葛文墉却能驾驶歼-6爬升到17000米以上的高度。
据统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土防空作战中,歼-6先后击落各型美制战机20余架,自身无一损失。该机不仅在人民空军手中大放异彩,在国外也屡建战功。1972年5月28日至7月28日,中国援越的歼-6升空作战39次,与敌遭遇13次,空战8次,击落美机7架。1971年第3次印巴战争期间,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驾驶歼-6击落印机12架,包括1架比歼-6先进一代的米格-21、8架与米格-21同时代的苏-7,以及3架英制“猎人”,而歼-6仅损失6架。
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歼-6战斗机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更先进装备的不断涌现,歼-6已风光不再。不久后,歼-6开始大批退役。到2006年8月,歼6战斗机全部退出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装备序列。2010年6月12日,中国空军对外发布通告称:最后一批歼教-6教练机正式退出空军编制序列。至此,服役了半个世纪之久,被广大军迷昵称为“六爷”的歼-6终于功成身退。
歼-6虽然退役了,但并不意味着退役的歼-6完全没有使用价值。
在空军装备更新中,一款战机退役通常基于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战机设计寿命到限,继续使用不仅效费比低下,事故风险也急剧飙升;二是战机技术水平落伍,且有新机型可以替代它。就歼-6而言,其大批退役是因为以上两个因素兼而有之。
由于歼-6的生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歼教-6的停产时间则更晚,因此该机型开始退役时,不少退役战机实际上还剩余一定的飞行寿命。在历来勤俭持家的人民空军眼中,这些尚有飞行寿命的歼-6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岂能轻易浪费?于是,空军着手将退役的歼-6改装成靶机和无人攻击机。
早年间,高炮部队实弹射击训练和考核时,通常以有人机拖带的布质靶标为攻击目标。战斗机未进入空空导弹时代,航炮为主要对空射击武器时,也是这样打空靶的。早期地空导弹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或考核时,多以经过一定技术处理的特种气球为靶标。拖带靶标与拖带机之间由一根长长的钢缆相连,双方的机动性因此受到严重限制,极难将敌机的机动规避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此外,这种做法本身还有着极大的危险性,不止一国军队曾出现过防空武器开火,直接将拖带机当成是靶标给打下来的事故。特种气球虽航迹飘忽,但飞行速度远不及真战机。因此这两类靶标均不甚理想。
将歼-6改装成靶机则有效克服了上述问题。歼-6的机动性能原本就非常了得,加之改装时拆除了航炮、弹射座椅、仪表盘、供氧系统等零部件,减重达上百乃至几百千克,机动性将更上一层楼。这类由战斗机改装而来的靶机,不仅能逼真模拟敌机动作,检验防空部队训练成果,还能实际测试各种防空武器对战斗机的实际毁伤效果,为装备改进和作训条令修订提供依据。而且,歼-6靶机通过地面遥控操作,无需拖带机,从根本上解决了训练安全问题。由于靶机对控制半径要求不高,加装超高频、甚高频无线电遥控装备和自动驾驶仪就能满足要求,改装难度不大,所需费用也不多。
在歼-6靶机基础上再进一步,将其改装成无人攻击机,这在那个无人机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的年代里,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备战举措。
长春航空展展出的改装成无人机的歼6战斗机
众所周知,从歼-6开始退役至歼教-6全部退完的那十余年里,我国面临较大国防压力。在潜在的冲突爆发地点,敌对势力经过几十年经营,织就了一张号称“全球密度最大”的防空网。以当年敌我双方装备的技术水平看,要撕开这张防空网,若全靠有人驾驶飞机实施突防,可能会付出较大代价。而弹道导弹对机动点目标的打击效果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歼-6改装成的无人攻击机具备独特优势:突防过程中无须顾虑飞行员伤亡,即使被击落,还能起到以较小代价消耗敌方造价昂贵、补充不易的防空导弹的效果。一旦突防成功,即可对高价值目标实施自杀式攻击,为我军后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不过,若以为歼-6无人机只能用作靶机和无人攻击机,那便小看了这款功勋战机及其背后科研团队的智慧。央视新闻频道于9月20日20时播出的“东方时空”节目中,军事专家宋心之站在歼-6无人机前明确指出:“(它)还锻炼了飞机的早期AI技术,(包括)自动驾驶、自动导航、识别目标、通信联络,这些技术在这款飞机上得到了试验、验证和收获,也就是说,它承担了一个·探路者'的角色。”
众所周知,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为保持隐身性能,机内弹舱容量有限,制约了对地攻击弹药的种类与数量。因此,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于2015年正式提出“忠诚僚机”概念,旨在为F-35配套设计一款内置弹药的隐身无人攻击机,由后者充当前者的“空中弹药库”,遵照前者指令,对目标投下攻击弹药,从而在不破坏隐身外形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对地打击能力。
“忠诚僚机”概念问世后,其内涵不断拓展。有人提出,“忠诚僚机”应该成为空军 CISR系统的空中信息节点,实战中应让其较己方隐身战斗机大大前出,专门负责探测对方隐身战斗机等高价值目标,为长机对敌实施攻击提供决策依据。还有人提出,“忠诚僚机”大可以成为“空中敢死队”,先于长机突入敌防空区,吸引敌防空火力,暴露敌方防空火力部署,消灭敌方最重要的防空系统节点,为长机突入敌防御纵深扫清障碍。甚至还有人提出,要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空战能力的高度智能无人机作为“忠诚僚机”,使其不仅服务于五代机、六代机,还可成为现役四代机,以及预警机、加油机的“带刀侍卫”。
不过,时下绝大多数无人机要么采用“人在回路”中的操控模式,由人工通过双向数据链对无人机的飞行与执行任务进行全程操纵;要么是预先设置任务规划模式,无人机起飞前由外部注入任务规划,由机载计算机控制无人机按程序飞行。这两种模式,都不适用于未来可执行上述复杂任务的“忠诚僚机”。
歼20配套无人忠诚僚机FH-97A
有人战斗机最大的特点,是飞机员可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对作战预案进行调整,重新决策任务规划细节。而纯程序化或全程人工遥控的无人机均无法实现同等水平的灵活性。所以,引入AI实施训练,并在先进空战无人机上加装惯导系统、地形匹配导航系统、卫星导航通信系统,使之具备远程自主导航和自主决策能力,是“忠诚僚机”从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所在。
对AI实施模型训练,其本质上是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使AI能够从经验数据中自主学习,并针对特定任务进行高效预测、分类或内容生成。这个训练过程的核心,在于通过优化算法调整AI模型内部参数,最大限度减少模型输出与实际目标值之间的误差。
对于一款全新设计的高机动性无人机来说,如果要等到摸透其飞行特性后,再为其编写AI操纵软件,然后通过海量的数据对AI实施模型训练,将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各种资源,还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换个思路,在一款成熟战机基础上实施AI改造,利用已有飞行数据对机载AI决策系统实施模型训练,待该系统成熟后将其移植到全新开发的无人机上,仅需调整部分参数,这不失为一条既稳妥、又经济的技术发展路径。
而低成本的退役歼-6,正适合承担这一“探路者”使命。相比那些虽然技术先进,但实际无法模拟战机机动性能的无人机,歼-6为早期AI系统的验证提供了更贴近实战的试验平台,为中国航空智能无人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行文至此,或许有人会认为,随着隐身无人战斗机的入役,歼-6无人机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哪怕是充作无人攻击机,歼-6无人机也存在对起降跑道要求高、零配件保障日益困难的问题,其效费比远不及一众无人机“后辈”,因此它可以功成身退了。然而,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现代无人机品类繁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不同用途的无人机外观和体量往往天差地别。但其普遍特点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制造,雷达反射信号强度低;大部分型号的飞行速度较慢,而且载荷有限;除极少数型号外,绝大多数无人机的机动性能与有人驾驶战机相距甚远。
在近年来一些地区冲突中,无人机可谓大放异彩,而且性能迭代很快。其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样式,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无人机属于典型的“低、慢、小”目标,易被传统防空武器的探测系统当成杂波忽略掉。即便能及时发现来袭无人机,传统防空武器拦截无人机也存在效费比极差的问题。
通过改装无人机歼6战斗机再续辉煌
不过,攻防对抗从来是螺旋上升的。随着各国在反无人机装备领专用无人机域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专门针对无人机的侦测打击体系业已成,未来很有可能遏制目前无人机在战易上肆无忌惮的局面,并与现有的防空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技术当真发展到这一步,那么目前这种用廉价无人机消耗敌防空火力的战法就将在一定程度上失效。
反观歼-6无人机,其设计时世上还无“隐身”这个概念,其飞行特性也与绝大多数无人机截然不同,因此一旦飞临战场,必然会被敌防空网捕获。不过,从雷达显示屏或光电传感器上,无法判断歼-6无人机究竟是侦察型还是攻击型。敌方为求保险,只能派战机实施拦截或令防空网开火。鉴于目前反无人机的技术手段或对由战斗机改装的无人机无效,或有效作用距离太短,因此敌方只能让传统的反空袭防空火力打破“静默”状态,这就达到了我方侦测敌防空火力虚实,消耗其弹药的目的。
此外,在日常战术层面,歼-6无人机亦可发挥作用。近年来,“防空识别区”成为热点,设定方要求外来飞行器进入时要事先“报备”,否则就要派战机升空伴飞、查证。相较于中国空军,周边对手的战机平均机龄更高,飞行成本高昂,每做一次大过载机动,其寿命又将骤减,因此这样的消耗对我方是有利的。同时也要看到,这样的飞行对我军战机也同样有损耗,且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不过,让快到寿限却拥有高机动性的歼-6无人机执行此类任务,可迫使对方战机付出更大代价-常规的无线电警告、驱离动作对无人平台毫无效果,而若试图对歼-6无人机实施空中挤压,保不齐双方就会同归于尽,对方将吃一个大亏。
来源:军师军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