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笙簧、杨瀚——台湾蒋介石档案的由来与管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7:37 1

摘要:蒋介石早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在陈其美领导下,在上海进行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活动。

简笙簧:台湾“国史馆”编纂处处长;

杨瀚:杨虎城将军之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存台湾“国史馆”的蒋介石档案主要系1923—1971年近50年间覆盖蒋介石一生的文件、照片及少数文物。

蒋介石早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在陈其美领导下,在上海进行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活动。

1908年,蒋介石以蒋志清名入日本士官学校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迟至1923年担任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大元帅府参谋长后,才开始受到孙中山的重用,其后担任了广东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国民政府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等要职。

其不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体,且独揽于一身,非常重视他个人资料的保存与整理。

蒋介石在1925年担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时,即将其文卷、文物交由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秘书处主任兼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毛思诚保存与整理约十年。

1934年,毛思诚转任监察委员,即将其保管的蒋介石重要文卷,转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处长陈布雷。

1946年,陈布雷转任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因工作繁重,难兼管机要文卷,于是,由蒋介石亲自指示,机要文卷交由“总统府”秘书周宏涛保管(其间秘书毛庆祥、俞国华亦有一段时间保管1937—1945年部分文件)。

1949年5月,国民党退至台湾时,其档案由“总统府”机要室人员汪守芝负责押运。

这批档案跟上海与中央银行的黄金一起同舰运至台湾高雄,交于国民党总裁办公室。同年8月,又移存于桃园(时为新竹县)大溪镇公所会议室。

1950年2月,总裁办公室正式在大溪镇公所会议室设置“大溪档案室”。开始先设档案、编纂两部分,从事档案整理与编纂工作,其后改设编案、事略、保管三组。

当时,“大溪档案室”人员编制14人及公役3人,主任许卓修,编案组七人,事略组五人,保管组二人,工作地点和档案均转移到大溪头寮宾馆。以后,人们称此档案为“大溪档案”。

1955年7月,对档案的编案完成,8月1日正式成立档案室,同时仍保留事略、保管二组。此时,蒋介石已经“复职”。于是,“档案室”改隶“总统府”机要室督导管理,机要室主任为周宏涛。

1958年,周宏涛出任“财政部”次长,“档案室”交由“总统府”秘书秦孝仪管理。

1979年7月,秦孝仪奉命将此档案移存至阳明山阳明书屋,“档案室”与党史委员会合署办公(时秦孝仪任党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1年,又奉“总统府”核定正名为“数据库”,由机要室接管,典藏地点仍为阳明书屋。1995年,机要室奉准将此档案移存“国史馆”,设“蒋中正档案库”进行管理。

蒋介石档案的整理工作,在1975年蒋逝世前,随着档案不断累积随时进行,档案整理随时分类汇存,至于进一步整编工作,则时做时辍。

(一)1950年以前的整理

1926—1949年之间的24年,为蒋介石统军主政时期,对产生的档案虽称是“随时整理,分类汇存”。实际上,大多只是粗略分类及汇存而已。

由于蒋介石档案属机密性质,非蒋介石的机要人员,或其指定的专人不能参与工作。因而,筹笔档案的整理,实际上大多只是粗略依时间汇存而已。

至于进一步的整编摘录工作,只是毛思诚在以编年体编纂《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时,使用一部分数据。

毛思诚与蒋中正有师徒之谊。蒋中正16岁时,曾于浙江溪口家乡随毛思诚读《左传》、《纲鉴》等书。

1925年9月,毛思诚应蒋之聘赴广东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职秘书处兼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开始负责保管蒋中正交存的重要文件,包括蒋的手卷、日记、公文书及相关文件,至移交陈布雷为止,共负责保管了十年。

(二)事略稿本初编(1927—1936年部分)

事略稿本延续《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的编年体例。由于前书已编至1926年,故本篇由1927年编至1936年。

此篇系迁都重庆(1938—1945)时,由蒋中正档案保管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处长陈布雷所编。

(三)文献编辑

1950年3月,在蒋介石指示下,由“总统府”机要室主任周宏涛约请时任“国防部”少将参议的许卓修成立蒋中正档案整理编辑小组,整编相关案卷。

许卓修接受任务后,经审慎研究,进行了重要文件汇编,至1953年,计完成北伐时期重要文件汇编28册、统一时期重要文件汇编34册、抗战时期重要文件汇编50册。

1950年2月,“总统府”机要室正式成立“大溪档案室”;8月,蒋介石批示:

许卓修仍应留任主编事略部分及主持其余未了事宜。”

所谓主持其余未了事宜,即仍继续编辑《文献》的第四部分——“戡乱”时期重要文件汇编55册;

至于主编事略部分,系采编年体例,将蒋介石一生按年月日依次叙述,因1926年以前已有《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1927—1936年部分,蒋介石在重庆时已交专人编纂成稿。故此次主编事略稿,主要进行1937—1949年的编纂工作。

1953年12月14日,蒋介石批准调整大溪档案室编制,设主任一人,下置保管、事略、编案三组,编制员额14人,主任仍由许卓修担任。

到1954年12月,“戡乱”时期重要文件汇编55册完成,大溪档案室将所有编成的《文献》均送存头寮宾馆,编案组人员调事略组服务。

(四)事略稿本续编

1956年1月,事略组由大溪头寮宾馆迁台北县淡水训练班办公。同年4月,“大溪档案事略部分准予改设‘总统府’事略编辑室”,任许卓修为“总统府”秘书兼事略编辑室总编纂,档案保管仍设大溪头寮。

1958年7月,许卓修因积劳致疾请辞事略编辑室总编纂,由秦孝仪接任,不久秦孝仪出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为便于督导工作起见,将事略编辑室移阳明山办公。

事略稿的编纂,系由工作人员搜集整理及撰拟初稿送交总编纂核改,再以楷书缮正送呈蒋介石核阅。

1981年,“总统府”事略编辑室以任务完成,随即撤销,所有案卷均由秦孝仪总编纂移交“总统府”机要室管理。“大溪档案室”亦于1971年10月改称“资料室”。

大溪档案是蒋中正一生遗存的重要文卷,具有机要性质,历来由蒋中正指定专人保管与整理,且置卫队守护,数十年来能奉准参阅此项档案者,仅梁敬、李云汉、李国祁等人,可谓寥寥可数,且参阅者亦仅能窥视其一小部分而已。

因而,两任蒋“总统”对大溪档案开放的把关,可说极为慎重与缜密。

1995年2月初,“国史馆”由“总统府”机要室告知,吴伯雄批准将阳明书屋的蒋中正档案移交“国史馆”。

1995年3月28日,与“总统府”机要室约定后,“国史馆”朱副馆长带领笔者和张鸿明科长,携带170个纸箱,于下午1时半由“国史馆”前往阳明书屋。

阳明书屋位居阳明山公园后方,由台北车行至阳明山公园车站转阳金公路,经阳明山后山公园,再前行约一公里处,左沿中兴路而下,约再一公里即抵达。

转入中兴路时,即感受到此路沿途花木修剪整齐,时值3月,杜鹃花盛开,景致宜人,有如入仙境之感。

台湾阳明书屋旧址 图片来自网络

即临阳明书屋,经警卫亭而入,右有党史会典藏档案、图书并提供阅览的大忠馆,沿路径再约300公尺处,出现一座大的绿色建筑物,即为阳明书屋正馆,外门有秦孝仪于1980年12月1日所题“阳明书屋”四字。

想系秦孝仪将党史会及蒋中正档案迁至“中兴宾馆”后,将“中兴宾馆”改为较具学术气氛的“阳明书屋”。

阳明书屋除广大的庭园外,于缓山坡上,建有七栋建筑,包括阳明书屋正馆和党史会使用的大忠、大孝、大义、大仁、大智、大勇六馆。

书屋正馆系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中国庭院式回字形建筑。地上两层由党史会规划展出孙中山总理、蒋中正、蒋经国及相关先烈先进史料和文物。

而蒋中正档案则存放于回字形建筑后栋的地下一层。这里虽面对山坡,但因面对山坡之一面为走廊及楼梯所在,因而地下一层仍属密闭式房屋,其面积约有100坪,内置排列整齐的深褐色的木柜,而档案即排列其中。

我们抵达档案典藏室时,“总统府”机要室主办此次档案移转的专门委员韩维信及科长陈世园已先抵达等待,韩专门委员表示为顺利完成档案移交,他们已先进行作业,并由陈科长拿出备妥的移交清册,可依清册的类项、册数、件数、页数进行清点。

后双方议定,清点移转方式为:

“总统府”机要室人员依移交清册顺序,将档案放置“国史馆”送来的纸箱中,送交“国史馆”人员清点无误,在清册上签字,再置回纸箱,贴上档案内容表及封条两张,由朱副馆长及笔者签署后运走。

至于移转日期,则择定自4月7日起开始进行,每星期移转一至二次,预计阳明书屋档案于两个月内,即5月底前移转完毕,另在中正纪念堂借用展示文物,则俟阳明书屋档案移转后再处理。

1995年4月7日,“国史馆”中兴计划成员开始赶赴阳明书屋进行蒋中正档案的点收与移转作业,至5月23日,阳明书屋典藏的蒋中正档案被移转完毕。总计进行12次,投入139人次,共点收和运回391箱档案。

(一)

蒋中正档案因典藏环境未佳,及有些档案年代已久,致生霉菌与纸灰,作业时,需戴眼罩、口罩、手套来避免霉菌与纸灰的侵害。

且作业后需尽速清洗,以免点收人员受到霉菌及档案灰侵害,导致眼睛、气管发炎,皮肤发痒。

(二)阳明书屋附近无餐馆,且以公务员每餐只百元误餐费,亦吃不起馆子,只能请司机先生远赴两公里外的华岗文化大学附近购便当果腹。

且因往返及购便当费时,致时有延误午餐时间。

(三)移转之档案每箱重达30~50斤不等,由笔者带领四五位男同事从阳明书屋地下室档案库房经约40个阶梯,徒手搬至一楼,再搬至通道的车上,每趟均需耗费很大力气,因而每次搬完返馆时,男士们均已大汗淋漓、湿透衣襟。

(四)当时,为遵守移转档案保密规定,到阳明书屋进行作业时,即使偶遇党史会相熟朋友,亦不敢打招呼,有如闷葫芦,那情境使人难受,事后反而觉得好笑。

蒋中正档案数量庞大,总数达297000余件,计分筹笔、“革命”文献、特交文卷、特交文电、特交档案、家书、文物图书、蒋氏宗谱、照片影辑和其他十大类。

各类档案的内容、性质及编辑方式大致如下:

(一)筹笔

筹笔是蒋中正亲书之函电或谕令的手稿,内容多为蒋氏对于重要政治、军事案件的擘划,档案时间起于1923年8月,止于1972年6月,档案分为北伐、统一、抗战和“戡乱”四个部分。

蒋介石手迹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二)文献

系由许卓修所率领的整编小组,依记事本末体编纂而成的重要文献汇编,时间起自1923年6月,止于1952年4月,亦分为北伐、统一、抗战、“戡乱”四个部分,每部分又有数个案目。

(三)特交文卷

特交文卷包括亲批文件和交拟稿件两部分,时间起自1927年1月,止于1964年8月。

亲批文件为各方致蒋中正之函电,经蒋氏机要人员摘录后呈阅,摘文笺上多有蒋氏阅览后所作的批示;

交拟稿件则为蒋氏对各方去电之文稿,多数为机要人员草拟后再由蒋氏修改、决定发送。

(四)特交文电

此批档案系“总统府”机要室于1975年着手将蒋中正档案中蒋中正与各方往返之为数几达100万件重要电报,先拟定38个案,再将相关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按时间顺序排列,使脉络贯通。

每案之前有整编人员撰写之纪要一则,记述案由始末。共计436册。

(五)特交档案

相较于文献、特交文电等以事件为主题,精选相关函札、电报编辑而成的档案汇编,特交档案所收录之文件则无特定主题,文件类型也不一致,内容包括有签呈、函札、电报、会议记录、各式报告、名册、信件、书籍、手稿录底、手令登录等。

(六)家书

系蒋中正致家人、亲友书信之录底,以寄发对象分类,分成致夫人、致经国公子、致纬国公子、致亲友、致孝武孙、致孝勇孙六种。

其时间最早为1926年1月,最晚为1969年1月。总计共原件12册,拓复印件17册,合计共29册。

(七)文物图书

为蒋中正历年来之印信、印章、印谱、任状及证书、勋章及纪念章、稿本及刊本、书画、书籍、舆图及其他文物十类。

(八)蒋氏宗谱

为蒋中正家族宗谱,共七套48册。

(九)照片影辑

为蒋中正及家人相关照片辑集、影片(盘式录像带)、照相底片和缩影片。

(十)其他类

包括蒋中正及家人、部属相关之资料、相片,底片和名章三类。

1995年6月,大溪档案移转“国史馆”后,史料处将大溪档案正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

蒋中正一生的重要文件、文物之所以被称为“大溪档案”,主要原因有三:

一、此档案迁台后,放置于桃园大溪;

二、“总统府”机要室于1950年成立“大溪档案室”,进行档案整编工作;

三、历年来奉准利用此档案撰写论文或专著的梁敬、李云汉、李国祁等学者引用此档案时均称大溪数据或大溪档案。

因而,将蒋中正档案以大溪档案命名,系以典藏地或整编室来命名。

而其档案自产生以来典藏地先后有广州(黄埔军校)、南京、南昌(行营)、汉口、重庆、上海、大溪(头寮宾馆)、阳明山(阳明书屋)、新店(“国史馆”)等地,因此如以典藏地命名,则文件名称需随典藏地的移转而改变,那样蒋中正文件名称就很杂了。

如以整编室来命名,1953—1955年设大溪档案室,1955—1981年改设“总统”事略编辑室,1981—1995年移转“国史馆”前为“总统府”机要室数据室,因而也没理由一直以大溪档案为名称。

故档案于1995年6月移转“国史馆”后,笔者以此档案主管单位的立场,认为正其名称为首先需处理的急需问题。经详细思考后,决定将“大溪档案”正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

取此名称缘由有二:

其一,此档案为蒋中正一生文件,以其命名,可说名实相符,望文即知其意。

其二,蒋中正一生虽历任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以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时间最久(1947—1975),更何况蒋中正亦在此职位逝世,故笔者认为取“蒋中正总统档案”为文件名称是为允当。

其后,笔者无论对内报告、对外说明及设立此档案库房时均称之为“蒋中正总统档案”。

1996年8月14日,联合报一版首先披露“大溪档案”解密、移转“国史馆”整理开放的报道时,亦特别报道此档案正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

来源:中土岛SxYd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