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打开炒股软件,是不是越看越心惊?指数噌噌往上涨,手里的票却没怎么动,甚至有的还在跌。身边有人晒出翻倍收益,说早早就布局了科技股;也有人抱怨,刚追高买了周期股就被套,搞不懂这市场到底在炒什么。
最近打开炒股软件,是不是越看越心惊?指数噌噌往上涨,手里的票却没怎么动,甚至有的还在跌。身边有人晒出翻倍收益,说早早就布局了科技股;也有人抱怨,刚追高买了周期股就被套,搞不懂这市场到底在炒什么。
都说现在牛市刚走一半,这话不是空穴来风。高盛刚发的研报明确说了,中国股市正进入“慢牛”阶段,未来几年关键股指还有30%的上涨潜力[__LINK_ICON]。但牛市下半场和上半场完全是两码事,上半场可能闭着眼买都能赚点,下半场要是踩不对节奏,很可能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喝汤都费劲。
很多散户都卡在同一个痛点:不知道行情切换的逻辑,总跟着热点追涨杀跌。其实牛市从来不是所有板块一起涨,而是有明确的轮动规律。今天就结合机构观点和政策风向,拆解下半场最值得布局的5个行业,每个都附上具体逻辑和操作思路,帮你避开坑、找对方向。
一、科技主线:牛市下半场的“发动机”,没它真不行?
要是问牛市中后期谁最能扛大旗,答案肯定是科技股。这不是我瞎猜,而是过去20年牛市验证过的铁律——启动期看金融,主升期靠成长,科技就是成长股里的绝对龙头。现在市场刚好走到这个节点,科技股的主场已经来了。
为啥科技股能成“发动机”?核心是需求和政策双轮驱动。从需求端看,AI爆发带来的连锁反应太强烈了,OpenAI一个“星际之门”项目,每月就要买90万片DRAM晶圆,占了全球近40%的产能[__LINK_ICON]。单个AI服务器的存储需求是传统服务器的8-10倍,三星、SK海力士已经官宣要涨存储芯片价格,幅度高达30%,这行业的“超级周期”已经启动。
政策端更不用说,“十五五规划”直接把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这些高技术产业抬到了战略高度,明确说要“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这种级别的政策支持,可不是炒概念那么简单,而是真金白银的产业扶持,能实实在在转化成企业利润。
不过科技股里细分太多,不能瞎买。重点盯三个方向:一是AI产业链,尤其是存储、光模块、液冷这些硬科技环节,需求摆在那,业绩弹性大;二是半导体,国产替代是长期趋势,设备和材料领域的龙头值得长期跟踪;三是6G、脑机接口这些未来产业,现在可能还在低位,但政策吹风不断,是布局下一波行情的好标的。
这里必须提醒一句,科技股波动大,别追着日内热点跑。最好的方式是看景气度和拥挤度,选那些业绩有支撑、但还没被炒到过热的标的,或者直接买对应的ETF,比如人工智能ETF、科创芯片ETF,既能吃到红利又能分散风险。
二、券商板块:被低估的“牛市风向标”,还能上车吗?
每次聊牛市,总有散户忽略券商股,觉得它涨得慢、没新意。但你去翻历史数据就会发现,没有哪轮牛市少得了券商的身影,它就像“牛市风向标”,先于行情启动,还能贯穿始终。
券商股的逻辑其实特简单:牛市里大家交易活跃,券商赚的钱就多。2024年A股日均股基成交额1.22万亿元,同比增了24.57%,年末两融余额比三季度末涨了29%[__LINK_ICON]。交易量大了,经纪业务收入就涨;融资的人多了,信用业务收入也涨。更关键的是自营业务,2024年股债双涨,券商自营收益修复明显,这可是利润的大头。
可能有人会说,券商股已经涨了一波了,现在买会不会被套?其实现在券商的估值还不算高,而且还有新的增长点。中银证券的研报说了,财富管理和并购业务会成为券商新的业绩引擎,2024年券商财务顾问交易额同比增了3倍还多[__LINK_ICON]。那些布局金融科技早、财富管理能力强的头部券商,业绩弹性会更大。
还有个隐藏逻辑:牛市里券商并购重组会加速。监管层一直鼓励券商做大做强,现在市场行情好了,并购案例肯定会越来越多。能抓住并购主线的券商,股价很可能迎来戴维斯双击。
操作上,不建议买小券商,波动太大且不确定性高。优先选两类:一是东方财富这种互联网券商,用户基数大,财富管理业务做得好;二是中信证券、华泰证券这种头部券商,自营和投行业务都能打,抗风险能力强。要是不想选股,证券公司ETF也是个稳妥的选择。
三、储能与有色:“硬刚需”支撑的板块,能当“压舱石”吗?
牛市下半场最怕什么?追涨杀跌来回折腾。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能稳住阵脚的“压舱石”板块,储能和有色就是这样的角色——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实实在在的需求,业绩确定性强。
先说说储能。现在新能源装机量越来越大,风电、光伏发的电不稳定,必须靠储能来调峰填谷,这是刚需。而且政策也在逼着储能发展,很多地方都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设施。从数据看,全球储能装机量每年都在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个赛道的成长空间不用怀疑。
重点看两个细分领域:一是大型储能,主要用在电网侧和新能源电站,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盈利模式越来越清晰;二是户用储能,欧洲、东南亚这些地方需求特别旺,国内也在慢慢起来,龙头企业的海外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再看有色。可能有人觉得有色是传统周期股,波动大,但这次不一样,有色的上涨是“新能源+旧周期”双驱动。新能源领域需要大量的铜、铝、稀土,比如光伏电站每GW需要2000吨铜,电动车用的稀土永磁电机也离不开稀土;而全球经济复苏又带动了传统需求,两种需求叠加,让有色板块有了长期上涨的逻辑。
高盛也把有色列入了牛市主线,特别提到了铜、铝、稀土这些品种[__LINK_ICON]。这些品种要么是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要么是战略资源,供给端又比较紧张,很容易形成“供需缺口”,价格上涨只是时间问题。
布局这两个板块,核心看业绩兑现能力。储能选那些有核心技术、海外订单多的企业;有色选那些有资源储量、成本控制能力强的龙头。别碰那些只蹭概念、没实际业绩的小票,牛市下半场,资金会越来越看重基本面。
四、创新药:跌透了的“黄金坑”,现在是抄底时机吗?
创新药这两年跌得让不少散户心碎,从高点下来有的票跌了60%以上。但跌多了就是机会,现在的创新药板块,很可能是牛市下半场的“黄金坑”。
先说说为啥跌这么多。一方面是前期估值太高,有回调需求;另一方面是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很多企业管线推进不及预期,加上医保谈判压价,市场信心不足。但这些负面因素现在基本都消化得差不多了,甚至出现了反转信号。
最大的利好是政策松绑。现在监管层对创新药的审批速度越来越快,鼓励创新的导向很明确。而且“反内卷”政策也在发挥作用,遏制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有助于企业利润率回归正常水平,高盛预测这能给行业EPS增长每年贡献1.5个百分点[__LINK_ICON]。
从需求端看,老龄化加剧让创新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肿瘤、自身免疫这些大病种的用药需求每年都在增长。更关键的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越来越顺利,很多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不过创新药投资门槛高,普通人很难判断管线好坏。有两个简单的筛选标准:一是看BD(商务拓展)能力强的企业,能通过引进管线快速丰富产品矩阵;二是看有重磅新药即将上市的企业,业绩兑现确定性高。如果嫌选股麻烦,创新药ETF是个不错的选择,能分散单个企业的研发风险。
这里要提醒一句,创新药反弹起来可能比较慢,需要耐心持有,不适合追求短期收益的散户。但从长期看,现在布局的性价比很高,牛市下半场资金会从高估值板块流向低估值的价值洼地,创新药很可能被资金盯上。
五、新消费:牛市末期的“接力棒”,现在布局早不早?
很多人觉得消费股已经过时了,尤其是白酒、食品饮料这些传统消费,这两年表现确实一般。但按照牛市轮动规律,科技股炒到一定高度后,资金会流向低估的消费板块,消费股会迎来补涨机会。现在提前布局,刚好能接住这根“接力棒”。
这里说的消费不是传统消费,而是“新消费”,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机会,比如高端家电、健康食品、宠物经济这些;二是数字化转型的消费企业,比如通过直播电商、私域流量把生意做得更好的品牌。
新消费的逻辑很扎实:一方面,政策在刺激内需,消费提振政策能直接带动消费企业业绩增长;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慢慢恢复,消费信心在回升,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意愿很强,他们愿意为品质、为体验买单,这给新消费企业带来了机会。
高盛把新消费列为牛市主线之一,建议聚焦龙头和超级低估的标的[__LINK_ICON]。那些有品牌力、能抓住年轻消费者、供应链稳定的企业,会在消费复苏中最先受益。比如家电板块,2024年已经进入了RS>90的强势行业名单,说明资金已经在悄悄布局了[__LINK_ICON]。
现在布局新消费算不算早?其实刚好。传统消费股可能还需要等明确的业绩拐点,但新消费板块已经有不少企业业绩开始改善,估值又不算高,属于“低估值+高成长”的组合。而且消费股波动相对小,就算短期不涨,拿着也比较安心,适合稳健型散户。
操作上,优先选两类企业:一是家电、家居里的龙头企业,估值合理,业绩稳定;二是聚焦细分赛道的新消费品牌,比如健康食品、智能穿戴等,成长空间大。也可以关注家用电器ETF,能覆盖整个板块的机会。
结尾:牛市下半场,比选对行业更重要的是这些
聊了这么多行业,其实牛市下半场最核心的逻辑就四个字:业绩为王。上半场可能炒概念、炒情绪就能赚钱,但下半场资金会越来越理性,只有那些有真实业绩支撑的板块和企业,才能真正走得远。
最后再给大家提三个操作建议,比选对行业还关键:一是别追涨杀跌,牛市轮动快,今天涨的明天可能就跌了,守好自己看好的板块比来回折腾强;二是别满仓单一板块,就算再看好科技股,也得配点券商、消费平衡风险;三是学会看估值,再好的行业炒到估值泡沫也会跌,估值洼地才是安全区。
现在问题来了:你手里现在持有哪些板块?是已经踩对了科技、券商这些主线,还是还在周期、传统消费里迷茫?你觉得牛市下半场还有哪些被低估的行业值得布局?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交流学习,在牛市里赚得更踏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提及的行业、标的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具体投资决策请以官方信息及自身判断为准。
来源:陀螺34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