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嘉定三年深秋,临安府仁和县的雨淅淅沥沥下了半月。城西 “锦华绸庄” 的伙计李四,寅时顶着雨去开门,却见店门虚掩,里屋烛火摇曳。他刚要唤老板沈万山,竟瞥见东厢房雕花窗格上,映出个穿青布衫的侧影 —— 那人背对着窗,手中似握一物,动作凝滞如石雕。待李四冲进去时
南宋嘉定三年深秋,临安府仁和县的雨淅淅沥沥下了半月。城西 “锦华绸庄” 的伙计李四,寅时顶着雨去开门,却见店门虚掩,里屋烛火摇曳。他刚要唤老板沈万山,竟瞥见东厢房雕花窗格上,映出个穿青布衫的侧影 —— 那人背对着窗,手中似握一物,动作凝滞如石雕。待李四冲进去时,只余沈万山倒在血泊中,雕花窗下空无一人,唯有烛泪顺着窗沿,滴在染血的绸缎上。
一、残烛映窗疑影生
提刑官苏墨接案时,雨已停了大半。他身着绯色公服,蹲在东厢房窗下,指尖拂过雕花窗格上的牡丹纹:“这窗格缝隙窄,能映出完整侧影,说明凶手当时离窗极近。”
仵作上前回话:“大人,死者胸口有一处锐器伤,凶器应是薄刃短刀,伤口边缘有丝绸纤维。此外,死者手边翻着一本账册,砚台倒在一旁,墨汁染黑了半页账目。”
李四跪在地上,声音仍发颤:“小的看得真切,那侧影梳着圆髻,穿青布短衫,像极了隔壁染坊的帮工。可我冲进屋时,人已经没影了,后门的木闩是新断的。”
苏墨望向后门,门闩断口整齐,确是被人用刀劈开。他又翻查账册,墨渍盖住的账目旁,有个模糊的 “沈” 字。“沈万山无儿无女,唯一的亲戚是远房侄子沈明,近来常来绸庄对账,可有此人消息?”
衙役回话:“沈明昨日午后还来过长谈,戌时才离开,说是今日要去苏州收账。”
二、砚痕墨渍辨真凶
次日清晨,苏墨带人去沈明家中。沈明身着素色长衫,见官差上门,面色微变:“大人找我,可是叔父的案子有眉目了?”
“昨日戌时后,你在何处?” 苏墨目光扫过屋内案几,上面放着一方端砚,砚台边缘沾着些许干墨,颜色与绸庄账册上的墨色一致。
“我在家整理账目,直到子时才睡,邻居可作证。” 沈明说得坦然,却下意识将袖口往身后缩了缩。
苏墨忽然起身,扯过他的手腕:“你的袖口怎会有磨损?且这磨损的纹路,与锦华绸庄雕花窗格的牡丹纹凹槽,竟分毫不差。”
沈明脸色骤白:“这…… 这是前日搬东西时蹭的!”
“哦?” 苏墨拿起案上的端砚,“那你这砚台,为何与绸庄现场打翻的砚台,墨色、质地完全相同?沈万山惯用松烟墨,你这砚台里,却是你独用的油烟墨。”
三、窗格对质破迷局
苏墨带着沈明回到锦华绸庄,夕阳透过雕花窗格,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他让衙役换上青布衫,站在窗内不同位置:“李四说见侧影时,烛火在窗左。你看,若人站在窗右,侧影会被窗格挡住半张脸;唯有站在窗左,才能映出完整侧影 —— 而那位置,恰能直面沈万山的账桌。”
他顿了顿,指向账册上的 “沈” 字:“你昨日对账,发现叔父要将绸庄捐给善堂,而非留给你。你争执不过,便趁他整理账册时,用裁布刀刺向他。你知道李四寅时会来开门,故意穿青布衫(模仿染坊帮工)站在窗边,让他看到侧影,再从后门逃走,伪造外人作案的假象。”
沈明浑身发抖,袖口的磨损在夕阳下格外刺眼:“是…… 是我!那砚台是我前日落在叔父处的,昨日杀人时不小心打翻,我竟忘了收走……”
案结那日,临安又下起了小雨。苏墨站在锦华绸庄的雕花窗前,看着雨珠顺着牡丹纹滑落。世人总以为疑案如迷雾,却不知最关键的线索,往往藏在最寻常的细节里 —— 那映在窗格上的侧影,既是凶手精心布下的迷阵,亦是刺破谎言的利刃。正如这雨后天晴,真相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来源:萌鹰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