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旁人看了摇头:“老了还玩手机,眼睛不怕瞎?”可谁又想过,这看似“瞎折腾”的举动,或许正默默改变着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医生最近就发现,经常玩手机的老年人,竟然可能有九大健康上的意外好处。
你见过老年人用手机的样子吗?在公园长椅上,戴着老花镜,手指一下一下点着屏幕,像是在和一个调皮的小孙子捉迷藏,有时皱眉,有时傻笑。
旁人看了摇头:“老了还玩手机,眼睛不怕瞎?”可谁又想过,这看似“瞎折腾”的举动,或许正默默改变着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医生最近就发现,经常玩手机的老年人,竟然可能有九大健康上的意外好处。
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手机不再只是“低头族”的代名词,它可能还是“提神草”“健脑丸”“交际花”——一部小小的手机,立下了大功。
有个退休教师,72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记性越来越差,走进厨房忘了干啥,看电视看到一半,连演员名字也叫不上来。
家人劝她少玩手机,怕她“脑子用过度”。结果她偷偷加入了一个“老年朗诵群”,每天背诗、录音、发视频,半年后再去医院复查,医生惊讶地发现,她的认知功能评分竟比六个月前提升了3分。她幽幽地说:“还不是手机给我找了个舞台。”
咱们得承认,手机确实有副作用,颈椎、视力、睡眠都可能受影响。但问题从来不在工具本身,而在使用方式。就像柴火能烧饭也能烧房子,手机这把“火”,用得巧,能暖心也能养脑。
从医学视角来看,大脑就像一块肌肉,不用就会萎缩。老年痴呆症的可怕之处不只是忘事,更在于让人慢慢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而手机,恰恰提供了一个“日常锻炼场”。
发微信是语言功能训练,刷视频是视觉刺激输入,下象棋、拼图、打字游戏,是典型的执行功能练习。比起反复念报纸标题,不如让他们在抖音上学跳广场舞,边听歌边动脑,何乐而不为?
手机还触发了另一个关键系统:多巴胺通路。现在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孤独感强,社交圈变窄,而手机上的点赞、评论和互动,像是在他们灰白的日子里撒了一把糖。
“今天我发的画有人夸了!”这不是虚荣,这是精神上的正反馈机制在运作。心理学上讲,正向反馈可以激活大脑奖赏中枢,提升幸福感,甚至有助于调节血压和血糖的稳定。
而从营养学角度来看,情绪稳定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孤独的老人更容易暴饮暴食或食欲减退,导致营养失衡。
可有了手机,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健康信息,比如怎样搭配晚餐、哪些食材对心脏好,甚至还能在短视频平台学做菜。“我看手机学做了红曲燕麦粥,医生说我血脂都降了。”这不是玄学,而是营养教育的数字化下沉。
更中医讲“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意思是一个人精神状态、语言表达、面部气色,其实都跟心神状态密切相关。
手机能提高老年人的语言表达频率、情绪表达丰富度,相当于在“养心”。有老中医说过,“老年人每天要说话一千字,笑三次,方可养神。”手机做到了,它让他们每天都有“说”的机会、有“笑”的理由。
不可否认,有些老年人确实玩手机“上头”,看短视频看得眼花缭乱,一晚上不睡觉。这时就得靠“社交反馈”机制来调节。
比如子女和他们约定:“你发一个朋友圈,我就给你点个赞,评论一句。”这不是哄,而是建立一种互动仪式感。他们会为了这个点赞,控制自己刷视频的时间,反而养成了更规律的作息。
从社会学角度看,手机已经成为当代老年人“数字身份”的一部分。以前他们在单位里是主任、教授、工人,现在退休了,身份模糊,但在手机世界里,他们是“摄影达人”“养花博主”“诗词爱好者”。
这是一种重新定位自我价值的方式。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还有用、有表达的空间,那种生命的热情就会被点燃。
手机也拉近了代际之间的距离。孙子在那头发个表情包,奶奶在这头发个语音祝福,这种跨代沟通不再依赖节日和团聚,而成了日常点点滴滴的连接。“你看我孙子给我发的贴纸,好可爱。”这时候,你会发现,手机不是代沟,而是桥梁。
甚至在某些康复医学的观察中,医生发现,那些在术后坚持用手机记录康复过程的老年人,恢复更快。不是因为手机有神奇魔力,而是因为记录本身是一种自我监控和激励,推动他们更主动地配合康复计划。手机成了“数字日记”,也是“行为催化剂”。
我们不能神化手机。它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灵丹妙药。但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今天,一部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连接健康、社交、心理、认知的“多功能工具箱”。只要用得对,它就能化身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新引擎。
手机不再只是年轻人的玩具,它是老人们通向世界的窗。别再一味劝他们“别玩了”,不如教他们“怎么玩”。给他们一点耐心,一点空间,一点鼓励,他们会用手机活出新的风景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国家老龄办《2022年中国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
2.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年第12期
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健康之路》栏目:老年人认知功能与数字刺激研究
来源:健康智多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