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十几年前,她已经开始自觉整理“沉睡保单”,近年来更是响应金融监管和公司的号召,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持续的“客户档案完善工程”,至今已为数百位老客户补充缺失信息、更新保障缺口。她“自主研发”出“保单体检三步骤”:信息核对、受益人确认、保障缺口分析,把保单和客户
保险,这张以契约为经纬、以信任为底色的民生安全网,正因无数代理人的俯身耕耘,才得以从抽象的条款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暖。
“保险不是奢侈品”
中国人寿深圳分公司的王艳玲,用行动诠释着金融保险如何成为服务民生的“隐形翅膀”。
早在十几年前,她已经开始自觉整理“沉睡保单”,近年来更是响应金融监管和公司的号召,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持续的“客户档案完善工程”,至今已为数百位老客户补充缺失信息、更新保障缺口。她“自主研发”出“保单体检三步骤”:信息核对、受益人确认、保障缺口分析,把保单和客户信息梳理作为每天的基本任务。十年时间专注地做好一件事,王艳玲和她的团队伙伴们一起成为沉睡保单的“唤醒者”。
作为深圳市政府十大民生项目公益形象大使,她创新“党建+普惠”模式,与香安社区、南天社区签订党建协议,成为唯一进驻社区工作站的商业保险机构。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她制作了“家乡惠民保查询指南”,帮助来深圳务工者投保各自户籍所在地的惠民保障。她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投保+理赔代办”服务,顶着高温为独居老人送去所需的保障。
“保险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
“保险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用专业知识为家庭构建风险防火墙。”在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深耕保险行业16年的资深营销员徐敬的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十多本写满数字和方案的笔记本,记录着保险营销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型轨迹。
如何让大众准确认识个人养老金?如何引导和帮助客户为老年生活进行科学、长期的财富储备?徐敬给出的答案是不断深入企业、社区进行个人养老金知识宣导,将复杂的政策条款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一步步指导公众如何开户、如何计算税收优惠、如何选择产品,他努力消除信息壁垒,力求搭建一座连接国家政策、金融保险机构与普通民众的桥梁。
在徐敬的客户档案里,有一页特殊的“普惠产品推广记录”,这些业务往往佣金微薄,但他却乐此不疲。“普惠金融不是口号,是让快递员、保洁阿姨、早餐店主这些最需要保障的人,获得安全感。”在徐敬看来,代理人是普惠金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国家推出个人养老金、惠民保,最终要靠我们把政策‘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算得清的账。”这种“不唯业绩论”的坚持,源于他对行业使命的深刻理解,2024年,徐敬获评中国人寿“普惠金融先锋”。
“保险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浙江财经大学理学与经济学双学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风险管理硕士苏寒宵深耕保险行业14年,用专业与温度诠释着“站在未来看现在”的长期主义理念,将普惠金融的种子播撒在客户心间。
为系统掌握风险管理逻辑,她远赴英国深造,将精算模型与本土实践结合。回国后,她运用“家庭风险雷达图”,通过分析家庭结构、收入曲线、赡养责任等12个维度,为客户绘制全生命周期风险图谱。
针对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的特点,她开发了“企业主风险防火墙”服务。2023年,她为某模具企业设计了团体意外险,在员工操作事故后48小时内完成理赔,帮助企业避免了200万元的经济纠纷。“苏老师不仅懂保险,更懂我们制造业的痛点。”企业主对苏寒宵赞不绝口。面对家族传承的复杂需求,她创新开设“三代人对话”工作坊。客户在苏寒宵的引导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子女理解“财富管理权≠所有权”,最终达成家族信托的共识。
在王艳玲、徐敬、苏寒宵这些保险人身上,体现出中国人寿如何通过一次次扎实的服务实践,将“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千家万户的安心与踏实,让金融保险成为守护民生的“稳定器”与“压舱石”。(注:文中所有客户均为化名)(王莹)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