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1岁、7年6个月”——把这两组数字放在一起,任谁都会心头一紧。你我身边的长辈,辛苦一辈子想着含饴弄孙,却可能因一句“想让两岸多交流”而步入牢房。这不是电视剧,而是台湾前中将高安国正在面对的现实。
“81岁、7年6个月”——把这两组数字放在一起,任谁都会心头一紧。你我身边的长辈,辛苦一辈子想着含饴弄孙,却可能因一句“想让两岸多交流”而步入牢房。这不是电视剧,而是台湾前中将高安国正在面对的现实。
可问题远不止他个人。“当法律和政治绑在一起,最终埋单的往往是普通人。”这句听来耳熟,但眼下的台湾社会,正被它一次次重演。
十个月的审判,十分钟的震惊
2023年底,高安国被带走,理由是“为敌势力发展组织”。外界只看到检方的新闻稿,却没摸到半点实质证据。庭审几乎全程封闭,连家属都只能透过律师断断续续了解进展。
十个月后,一纸判决落地,一位耄耋老人将为“意图”付出七年多自由。法律人感叹:从侦办、起诉到定罪的速度,快得像一份盖好章的公文,“程序正义”三个字仿佛被留在门外。
“统”字成了禁词,空气里都是试探
换个角度想:如果高安国今年40岁、在职且活跃,社会反应可能更激烈。但他已经81岁,意味着握有旧军方人脉、也代表老兵心声。对民进党当局而言,“一句叙旧,一顿家宴,都可能被政治解读。”
于是,许多人干脆闭口。退休里长怕被误会,取消与大陆同学的视频聚会;大学教授收到对岸学者的访学邀请,也改用“暂缓”回复。没有边界的标签,让原本自然流动的交流,逐渐冻结成互相提防。
民意在变,执政者的慌张也在放大
岛内最新民调显示,近半受访者对两岸紧张“感到疲惫”,希望回到对话轨道。但现实却是,亲近对岸的言论越多,相关案件就越密集。“越不想被挑战的立场,越容易挥舞严刑大棒。”
这种操作,短期可以制造威慑;长期却像堵水的沙袋,只会让另一端的压力越来越大。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当“反对声”在地上找不到出口,它就会在天花板上炸裂。
与经济账的碰撞:生意不能说停就停
过去三年,台湾外贸对全球疲软,但对大陆与香港的出口仍占三成。这是公开数字,谁都查得到。许多中小企业一边跟供应链加班赶货,一边看新闻里喊“脱钩”。老板摇头:“说得漂亮,可厂房、订单、员工都在等现金流。”
情绪可以暂时燃烧,但电费、油价、房租不会陪你演戏。当生计与意识形态撞车,民生永远赢。经济规律就像地心引力,不会因为口号而改变。
司法当断则断,却别斩错人
让人焦心的不只是判了多久,而是“究竟犯法在哪儿”。法律本应精确:侵犯了哪条规定、危害到哪项权利、证据如何链条闭合,理应清清楚楚。
如今却听不见判决全文,只剩“违反国家安全法”几个大字。可倘若所有“安全”都是黑箱定调,连律师都无法拿出完整辩护,接下来社会只能仰望政府“善意”。这不是司法自信,而是裁判自己吹哨子。
别人家的镜子:历史和当下的提醒
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曾把“红色嫌疑”扩大到教科书作者、演员、甚至无辜的邮差。事后美国反思:全民恐慌伤害的,是制度本身的信誉。
再看看近年的欧洲,多国都在更新反渗透法规,可同时强调“程序正义优先”,哪怕牵涉再敏感的国家安全,庭审也要直播、证据必须公示。没错,安全要守,但底线是“你得让人信服,这真的是违法,而不是不顺眼。”
不信任如何侵蚀日常
王太太在市场卖菜二十年,老主顾里有两位外省伯伯。判决一出,她悄悄问:“他俩是不是也要被抓?”十几岁的孙女瞪大眼睛:“阿嬷,别乱说,小心被告哦!”
一个老人、一句问号,就让家里出现代沟。年轻世代担心网络监控,长辈惦念昔日战友情谊;两边都不敢讲心里话。这个场景不是电影,而是当不信任渗进家庭、职场、公园长椅时,社会就会慢慢失声。
怎么重新找回对话?三点实在做法
1。让审判可追溯
涉“国安”的案件,更需直播、记录、专家旁听,真正做到有错则惩、无罪则放。黑箱永远不会让人相信安全,最多养出更多怀疑。
2。把交流拉回正常
学术会议、工厂参访、庙会交流,只要在阳光下进行,就不等于威胁。政府可设“公开登记”,让所有往来可查可追,而非一禁了事。
3。把民生排在第一行
油价、房价、薪水,是大家每天醒来最直接的压力。官员应先解决菜篮子问题,再谈宏大叙事。老百姓要的不是口号,而是“月底电费不飙涨、孩子学费付得起”。
写在最后:不怕有分歧,就怕不能说话
如果高安国的案件是一道裂缝,那么继续用罚单去堵,只会让裂缝蔓延。“对话是修补,不是背叛。”
想想家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战火,也见过两岸一起抗台风、办世博。大多数人要的不过是安稳、便利、有人情味的生活。如果连这点愿景都会被怀疑,谁还敢在饭桌上说真话?
愿下一条新闻里,出现的81岁老人是在操场教孙子投篮,而不是对着一屋冷冰冰的法官。历史不喜欢沉默,它终将替每一次被压低的嗓音作注。希望那一天到来前,我们还来得及把“听见彼此”当成共识,而不是风险。
来源:正直奶酪KeFL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