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岁的小陈(化名),四年前开始性生活后,她从未做过宫颈筛查。今年因意外怀孕,她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进行检查时,唐梦婷医生建议同步做宫颈癌筛查。结果却显示:HPV 18型、51型高危阳性,同时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提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
“医生,我这么年轻,还只谈过这一个男朋友,怎么会查出这个问题?”
24岁的小陈(化名),四年前开始性生活后,她从未做过宫颈筛查。今年因意外怀孕,她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进行检查时,唐梦婷医生建议同步做宫颈癌筛查。结果却显示:HPV 18型、51型高危阳性,同时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提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
这份报告让小陈既意外又紧张,她从未想过,自己年仅24岁,且有固定伴侣,怎么会感染两种高危型HPV?
“我这么年轻,也需要做宫颈筛查吗?” 这是小陈得知结果后问唐梦婷医生的第一个问题。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年轻女性的共同疑问。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HPV与宫颈癌的关联,但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认为年轻就不需要筛查,或者接种了HPV疫苗就可以高枕无忧。
小陈的经历恰恰说明了常规宫颈筛查的重要性——即使年轻,即使接种过疫苗,定期进行专业的宫颈健康评估仍不可或缺。
妇科医生——唐梦婷 科普时间:关于hpv,你要了解的健康知识
1、认识HPV:为什么筛查如此重要?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群体,有超过200种相关类型。其中约40种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根据致癌风险,HPV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高危型HPV(如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型)与宫颈癌及其他生殖器癌症相关;
低危型HPV(如6、11型)通常引起生殖器疣,一般不导致癌变。
统计显示,多数性活跃人群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种HPV,但90%以上的感染会在1-2年内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只有持续性感染才可能引发细胞学异常,进而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
感染途径:性接触是主要途径,但也可通过间接接触(如共用毛巾)或母婴传播。
致癌机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通常超过1年)可能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宫颈癌。
2、理解TCT的检查结果:ASC-US意味着什么?
小陈的TCT结果显示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这表示宫颈细胞存在轻微异常,但不足以确定为更严重的病变。
ASC-US是宫颈细胞学检查中最常见的轻度异常,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HPV感染、炎症、生理性变化等。
当ASC-US与高危型HPV阳性同时出现,如小陈的情况,建议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以评估宫颈是否存在需要治疗的病变。
3、高危型HPV感染如何应对?
(1)增强免疫力:约80%的HPV感染可通过自身免疫力在1-2年内清除,需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2)密切随访:若TCT异常或HPV持续感染,需每6-12个月复查,必要时进行阴道镜评估。
(3)医学干预:确诊癌前病变(如CINⅡ/Ⅲ)时,可能需通过宫颈锥切术切除病变组织。
4、唐梦婷医生建议:即使打了疫苗,也要定期做筛查
小陈的经历暴露了两个常见误区:
(1)“打了疫苗就不用筛查”:即使接种HPV疫苗,也不能替代定期筛查。疫苗仅预防部分高危型(如二价防16/18,九价防7种),无法覆盖所有风险。
(2)“年轻女性不用查”:宫颈癌前病变可发生在21岁以上女性,建议21岁起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定期筛查HPV和TCT。
5、预防宫颈癌,从细节做起
(1)接种疫苗:9-45岁女性均可接种,越早效果越好(二价、四价、九价适用年龄不同)。
(2)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减少性伴侣数量。
(3)定期筛查:即使接种疫苗,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仍需定期TCT+HPV联合检测。
(4)保持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注意外阴清洁,但不推荐过度冲洗阴道破坏菌群平衡。
你的健康,比任何借口都重要
小陈的案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10万女性新发宫颈癌,其中很大一部分从未做过筛查(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及相关公开报道)。
宫颈癌是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癌症。从第一次性生活开始,定期筛查就是送给自己的“生命保险”。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唐梦婷医生提醒:
若HPV阳性或TCT异常,请及时就医,勿因“羞于启齿”延误治疗。
药流、人流等宫腔操作前,建议同步筛查宫颈健康。
守护宫颈健康,从重视每一次筛查开始。
▲本文经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唐梦婷医生审核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凯凤
(编辑YT)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