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7岁的李阿姨两个月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短暂无力,几分钟后自行缓解,来就诊时症状已消失。脑部CT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灶性低密度影,结合临床判断,是一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门诊,我常遇到两类人对脑部CT的态度截然不同:一类人一听“脑CT”立刻紧张,担心辐射、怕查出问题;另一类人则反复做,头疼头晕动不动就要求拍片。
这项检查既不该被神化,也不应被忽视。一次规范的脑部CT检查,在某些人群中,确实能“保十年安稳”。
67岁的李阿姨两个月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短暂无力,几分钟后自行缓解,来就诊时症状已消失。脑部CT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灶性低密度影,结合临床判断,是一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风”。这种小中风本身不致命,但它像是身体亮起的“黄灯”,提示未来发生脑卒中的概率翻倍上升。
在急诊,脑CT是我们判断脑卒中类型的第一道关卡。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路径完全不同。
前者溶栓可能致命,后者不溶栓可能瘫痪,CT是能在几分钟内明确这一差别的工具。对于急性头晕、突然语言障碍、意识模糊的患者,早一分钟明确诊断,真能决定能不能走着出院。
很多人担心CT辐射。确实,它比普通X光剂量高,但一次头颅CT的辐射量约为2毫希沃特,约等于我们在城市中自然暴露两三个月的总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年辐射剂量低于20毫希沃特属于安全范围,而脑部CT远远低于这个指标。头颅CT不会造成累积性伤害,不存在“查一次就伤一次”的说法。
我们并不主张无症状人群反复做脑CT,但对某些高危个体,一次CT能筛出隐藏的脑动脉瘤、脑膜瘤、颅内钙化灶或脑萎缩,这些发现往往能提前干预,避免未来酿成大祸。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史或家族卒中史的人群,本就应定期评估脑部血管状态。
2022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回顾了全国12省市近20万例脑卒中患者的就诊路径,发现其中约68%的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曾出现过类似短暂症状,却因未做影像检查而错失干预时机。这批人如果在症状初现时做一次脑部CT,极可能避免后续瘫痪或死亡。
我们临床常说:“所有的脑卒中,早期都有蛛丝马迹。”但普通人难以识别这些细微症状。一次CT的意义,不只是看有没有病,而是提供一次客观、可量化的脑部结构评估。这就像体检中的心电图,它不代表你心脏有病,但能告诉你有没有潜在问题。
脑部CT在发现脑肿瘤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脑肿瘤总体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出现症状,如晨起头痛、视物模糊、性格改变,往往已非早期。
2021年《神经肿瘤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在确诊为胶质瘤的患者中,约有19%的人在发病前一年内曾有模糊性头痛或意识障碍,早期CT可将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6-18个月。
脑部CT并非万能。它在某些病变如早期脑梗、微小出血、部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上的敏感性不如MRI。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CT是“快刀”,MRI是“细针”。但在急诊和筛查场景中,CT的速度与普及率,是MRI目前无法替代的现实优势。
对普通人来说,什么时候该考虑做一次脑CT?几个信号值得警惕:1)头痛性质突然改变,尤其是爆炸样头痛;2)突发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3)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4)语言表达困难;5)视物模糊或复视;6)频繁眩晕且与体位无关。出现这些症状,不要拖延,拍个CT是对自己的交代。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处理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病人在发病前可能毫无征兆。
若在体检中发现未破裂动脉瘤,哪怕不立刻手术,也能定期随访,控制血压,降低破裂风险。每年约有3-5万人因为脑动脉瘤破裂突然死亡,而这些人中不少本可通过一次CT早期发现异常。
有些人担心脑CT会“查出太多问题”,造成心理负担。其实更多的情况是查无大碍,反而能安心十年。我常对患者说,影像检查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排除焦虑。如果你总是担心“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那不如一次查清楚,别让想象恶化现实。
我们并不倡导全民做脑CT。对于40岁以下、无症状、无家族史的人群,常规体检中不必加入脑部影像。但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又从未做过脑部检查,一次CT可能是你对未来十年最具主动性的健康投资。
2023年《中华放射学杂志》发布一项关于CT筛查价值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1000例无症状高危人群中,CT发现异常者比例达32.6%,其中需干预者占到11.2%。这意味着,在特定人群中,做一次脑CT,发现问题的概率并不低,而真正无效的检查其实很少。
在治疗层面,脑CT不仅是诊断工具,也是疗效监测手段。对接受抗凝治疗、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管理的患者,CT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正确的治疗,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诊断基础上,而CT正是这“第一步的确证”。
长期随访中,我们也观察到一个现象:做过一次脑CT的患者,在之后出现类似症状时,更容易早期就诊,避免拖延。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因为他们对风险有了具体认知,不再轻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医学的本质是概率学。不是说做了脑CT就不会得脑病,而是说,通过一次成像,我们能大幅提高对脑部疾病的预警能力,甚至改变疾病走向。这份“十年安心”,不是来自侥幸,而是来自一次科学的预判。
作为医生,我更希望你来医院做检查,而不是送急诊抢救。那种“早知道早点来查”的遗憾,我们不想一再听见。脑CT不是万能钥匙,但在关键时刻,它确实能决定一个人有没有机会走上回家的路。
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的眼睛,而CT就是那双能在黑夜中看清方向的瞳孔。我们不能靠经验摸黑前行,一次理性的检查,有时就是一次命运的转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2021年更新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9):745-760.
[2]王旭,刘建国.脑部CT在急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3,57(2):123-127.
[3]李文军,张海燕.脑动脉瘤破裂相关因素及CT筛查价值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2,38(6):426-430.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方医生健康科普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