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夜易醒,再也睡不着?可能预示这3种疾病,一定要警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22:25 2

摘要:后半夜易醒,并且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并不稀奇。但很多人误以为这只是失眠的一种,其实它更像是身体敲响的警钟。一种典型的生理节律被打乱,很可能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器质性疾病在作祟。

凌晨三点半,她睁开眼,窗外黑得像墨,屋里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她不是第一次这样醒来。过去三个月,每次都在这个时间点,像被设定好的闹钟唤醒。

起初她以为是压力太大,后来试着吃褪黑素、喝热牛奶、冥想,通通无效。她来找我时脸色灰白,语气疲惫:“医生,我是不是得了失眠症?”

后半夜易醒,并且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并不稀奇。但很多人误以为这只是失眠的一种,其实它更像是身体敲响的警钟。一种典型的生理节律被打乱,很可能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器质性疾病在作祟。

从睡眠结构来看,正常人整个夜晚经历多次非快速动眼期和快速动眼期的交替,每个周期约90分钟。深睡期大多集中在前半夜,而后半夜是浅睡和梦境阶段。如果某种疾病打乱这一节律,尤其在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反复惊醒,往往并非偶然。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人,是个48岁男性,公务员,生活规律,却一个月内连续多次凌晨三点醒来,随后彻夜难眠,还伴随莫名的心慌。

检查后发现,他的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属于典型的心脏性睡眠障碍。这类人往往白天无明显症状,夜间却因轻微的心肌缺血而被惊醒。

这种情况在心内科并不少见。交感神经在凌晨三四点达到高峰,如果冠脉血流受限,容易诱发微小心肌缺血,身体会通过觉醒来“自救”。

这是一种生理保护机制,但对患者来说,却是非常折磨的体验。夜间觉醒是心血管事件的先兆之一,尤其在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更为常见。

除了心脏问题,还有一类常被忽视的“幕后黑手”——抑郁障碍。它并不总是以情绪低落为首发症状,

早醒型失眠”反而是中老年抑郁的典型表现之一。常常凌晨醒来后脑子清醒得异常,思维停不下来,越想越焦虑,却又没有明显的悲伤情绪。

一项发表于《中华精神科杂志》的研究显示,有高达62%的抑郁患者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其中“后半夜早醒”占比接近40%。

尤其在45岁以上女性,这种表现常被误认为是更年期问题而延误干预。临床上通过简单的问卷筛查,配合血清素通路相关指标,往往能早期识别这种“隐形抑郁”。

还有一类情况更令人警觉,那就是早期内分泌肿瘤的信号。尤其是胰岛素瘤、肾上腺髓质瘤等功能性肿瘤,会在夜间分泌异常激素,扰乱身体的代谢节律。

比如胰岛素瘤可引起低血糖,人在低血糖时常常在凌晨惊醒并伴出汗、心悸、饥饿感,被误当成焦虑发作。

我们曾收治过一个35岁的女性患者,夜间频繁醒来,伴有手抖和头晕。血糖监测显示凌晨2点明显低于正常值,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胰岛素瘤。这类肿瘤早期常无体征,但通过夜间觉醒的症状可早期提示,一经手术切除,症状完全缓解。

不仅如此,近期一项发表于《LancetRegionalHealth》的多中心研究显示,长期夜间觉醒与癌症的发生风险存在统计学相关性

研究分析了近10万名中老年人10年随访数据,发现后半夜觉醒频率每增加一次,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提升8%。虽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推测与褪黑素代谢障碍和免疫节律紊乱有关。

很多人问我,夜间醒来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该就诊?我通常建议观察这三点:是否每晚在差不多的时间醒来醒来后是否超过30分钟无法再次入睡是否伴随其他身体不适如心悸、出汗、呼吸急促或情绪异常。满足任意两项,应尽快至综合医院内科或精神科就诊。

在治疗上,传统的安眠药对这类“结构性觉醒”帮助有限。我们更强调针对原发病的干预。心源性问题需心脏彩超与动态心电图筛查,抑郁障碍可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内分泌相关则需专科会诊与激素水平检测。睡眠障碍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水面之下

对于部分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也是有效手段。特别是那些因反复觉醒而产生“睡眠焦虑”的人群,通过系统训练打破“担心失眠—越想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我们曾用CBT-I治疗一位教师患者,三个月后觉醒频率减少70%以上,未使用任何药物。

还有一种新兴治疗方式值得关注,那就是经颅磁刺激(TMS)。这项技术已被证实对抑郁相关性早醒有显著疗效,尤其在传统药物无效时。国家精神卫生中心2022年发布的指南中已将TMS列入中重度失眠合并抑郁的推荐治疗手段之一。

不少人担心这种睡眠问题会持续终身。其实只要找到病因并进行干预,大部分患者能在3-6个月内恢复正常。关键是不要把问题归咎于“年纪大了”或“压力大”,这常常会导致忽视真正的疾病信号

从医生角度看,规律觉醒是一种生物钟的报警器,它提示有某种系统性机制进入紊乱状态。忽略它,就是在放过一次可能的早期干预机会。尤其在当前癌症、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异常的睡眠表型都值得被重视。

我常说,人体最先出问题的,不是哪里疼,而是睡不好。睡眠是最早反映身体异变的窗口。后半夜反复醒来、再也睡不着,是这个窗口裂开的第一道缝。抓住它,可能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早期尾巴。

愿每一个清晨醒来,不是被心悸惊扰,而是被阳光温柔叫醒。

参考文献:

[1]李凌江,王刚.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4):310-315.
[2]刘劲松,张宁.早醒型失眠在抑郁障碍中的临床表现与机制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6):437-442.
[3]陈晓红,周建新.功能性胰岛素瘤的夜间低血糖表现与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0):785-788.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方医生健康科普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