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力电池圈最近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家厂商在实验室数据、量产节点、应用场景上互相掐得头破血流,活脱脱把行业搞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宫斗剧”。作为天天靠近新闻一线的新媒体人,我已经很难判断这是技术革命还是一场全民做梦大赛。你要说这一锅大杂烩里有点科技突破,也没错
动力电池圈最近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家厂商在实验室数据、量产节点、应用场景上互相掐得头破血流,活脱脱把行业搞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宫斗剧”。作为天天靠近新闻一线的新媒体人,我已经很难判断这是技术革命还是一场全民做梦大赛。你要说这一锅大杂烩里有点科技突破,也没错;但更像是在舞台上各自表演,谁能把“饼”画得更圆就能赢掌声。
宁德时代这家绝对的流量担当,冷不丁甩出500Wh/kg全固态电池路线图,简直像是把科研论文按PPT格式丢出来给观众解闷。刚开始我还一惊,难不成新一轮电动车续航焦虑要被一夜终结?结果一琢磨,你看看那参数和量产时间表——2027年小批量生产,听起来比科幻小说还玄乎。给我的感觉就是吊胃口到了极致,跟国产连续剧里的“明年再给你答案”如出一辙。
国轩高科干脆直接把实验室样品塞到实车里做路测,把内部测试弄得跟全民直播一样热闹。熟悉套路的人都知道,这种伎俩八成是在厂区兜圈子,对着门卫表演给外行看。号称350Wh/kg质量能量密度和3000次循环寿命,生怕数据不上天就没人理会自己,明眼人早已见怪不怪了。
中创新航更绝,放出狠话2027年要让全固态电池满街跑,还故意对重点技术闭口不谈,营销套路玩得不要太溜。只露个50Ah容量和“全维度参数突破”,像悬疑电影预告片吊足观众胃口,高端车型用户被撩拨得拿着钱等着买下一部“主角光环”座驾。我看到这种堪比剧情反转的操作,差点没笑出声。
行业里三十来家电池企业轮流登场,卷技术路线、抢量产时间表、撒应用场景。“饥饿游戏”现实版上演得令人窒息,谁都想垦荒占坑不留退路。一边有人还在画重点,另一边学霸已经提前交卷,那架势让所有观众都倒吸一口凉气,就怕下场时发现交的是草稿。
电解质战场也没闲着。宁德时代玩起“硫化物+凝聚态聚合物”的双保险,总想把能量密度、安全性双手抓牢;国轩高科却实打实啃商用车硬骨头,蜂巢能源死磕800-1000公里续航区间,参数像放烟火似地扔给全行业看。这一场卷到飞起,有人还广撒网递名片给飞行器领域,脸皮厚吃个够,唯恐漏掉一块蛋糕。
论应用场景哪家强,有企业直接跳出乘用车圈,把重心投到低空飞行器,小型无人机这些前沿阵地,玩法狡猾得让人抓狂。难怪业内一直调侃:谁先把电池堆进飞行器,就是下一个互联网造车史里的新梗。
参数内耗,也成了每日必修课。试问几个人真用得上千公里续航?车企和电池厂商一个劲地堆参数,普通用户被各种新闻狂轰乱炸,不是焦虑就是迷糊,有时候比追美剧还烧脑。今天固态电池要颠覆行业,明天换企业吹风技术路线又要翻脸,消费者注定跪了不止一次。
至于实验室参数,真要放到天南海北的实际用车环境,分分钟可能大型翻车现场。有供应链人士透露,某企业的数据得在特定温湿条件下才能实现,这讲究堪比贵族温室的娇花,脱离实验室立马成野草。结果厂商吹得天花乱坠,产品一落地就原形毕露,谁算过产业链被整个“噎”到翻白眼的后果?
到了量产节点,更是各家演戏分不清真假。所有目光都瞄准2027年这个魔法年份。要么是行业集体跳票,要么真有神仙企业带来革命性突破。其实历史早就告诉我们,每逢数码设备开创性跃进,吹得最响那家总是跪得最快。就算电池能做到分钟级充电,电网能不能跟上?谁都不敢打包票。
电池混战早已突破技术本身,变成企业生存权和行业话语权的大乱斗。那些蹦跶得最欢的,明年或许就得在量产门槛前悄咪咪认怂。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被厂商炒作成资本盛宴。方向看着没错,可姿势实在不优雅,整个圈子像热锅上的蚂蚁——挤破头也要抢个风口。
消费者则被参数、概念痛击得七荤八素。每天都有新鲜爆料,一会儿谁家技术又领先,一会儿谁家路线走偏,信息轰炸搞得大家都快麻木了。也许只有等到哪一天,真有电动车能跨越手机续航,那场全民大戏才算收官。到那时大家还能回想起这些参数泡沫里谁在认真造车,谁在戏耍市场。
动力电池圈这场乱战,说是落幕遥遥无期,不如说是全民梦想的溃散与重塑。新人不断涌现,旧人翻车跪地,新老轮回,热闹无比。或许把注意力留给那些真正发明点靠谱东西的企业,才算揭开产业进化的真正序章。否则看完这场大戏,只剩吐槽和段子,至于启发嘛,还得观众自己找。
来源:择人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