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150级踏板,价格战打得愈发激烈,越来越多新车把起售价定在了1.2万-1.3万区间。天鹰TX150、钱江鸿150、赛科龙RT150、无极SR150GT、裂变闪电……一众车型扎堆入场,性价比直接拉满。更狠的是钱江鸿150RS,直接把价格压到10999元,硬
#头条媒体人计划#150踏板跌破1.3万!125踏板彻底“失宠”了?
用一个字形容当下的踏板车市场,只有“卷”字能精准概括。
尤其是150级踏板,价格战打得愈发激烈,越来越多新车把起售价定在了1.2万-1.3万区间。天鹰TX150、钱江鸿150、赛科龙RT150、无极SR150GT、裂变闪电……一众车型扎堆入场,性价比直接拉满。更狠的是钱江鸿150RS,直接把价格压到10999元,硬是和万元级125踏板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加上不少150踏板还有终端优惠,不少消费者彻底犯了难:150踏板都跌到1万出头了,现在买125踏板是不是“交智商税”?
其实答案很简单:抛开需求谈性价比都是空谈,选车只看“场景适配度”。
选150踏板:当你需要一台“全能代步车”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下任意一种,150踏板就是更优选:家里只打算买一台摩托、日均通勤超30公里、常走国道/省道,或是偶尔想跑个中短途摩旅。
1. 动力与耐用性,碾压级优势
150踏板几乎清一色搭载水冷发动机,动力储备远超125。以钱江鸿150RS为例,149cc水冷四气门发动机能爆发出12.2kW最大功率,配合电助力启动,0-60km/h加速比同级125快1.5秒以上。这种优势在国道超车、爬坡时尤为关键,不用再眼睁睁看着汽车尾灯“望尘莫及”,骑行信心直接拉满。
更重要的是水冷机的抗热衰减能力。跑长途或夏天连续骑行时,125的风冷发动机容易因过热动力下降,而150水冷机始终能保持稳定输出,长途骑行更靠谱。
2. 油耗没差多少,安全配置却直接拉满
别以为动力强就费油,150踏板实测油耗约2.5L/100km,主流125踏板在1.8-2.2L/100km,按每月1000公里通勤算,差价也就一杯奶茶钱,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安全配置的差距,可不是“一杯奶茶”能弥补的。现在国产150踏板基本标配双通道ABS+TCS,像博世这套组合,湿滑路面制动距离能缩短2-3米,突发状况下就是“保命配置”,用过一次就知道有多香。反观125踏板,1万内基本没ABS,1万以上也多是单前ABS,安全保障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3. 不用迷信“大厂光环”,国产性价比更香
有人担心1万出头的150不是本田、雅马哈,品控不靠谱。但现在国产车企早已今非昔比,核心发动机技术成熟,不少品牌还推出“五年不限里程质保”,售后兜底更安心。退一步说,就算有小毛病,就近选经销商买车,维修也方便。况且一线合资品牌的125,也不是真的“零故障”,网上吐槽的异响、漏油问题也不少。
选125踏板:当你只需要“城市穿梭神器”
如果家里已有挡车,买踏板纯为城区代步——买菜、取快递、遛弯,且基本不跑长途,那125踏板的优势反而更明显。
1. 灵活实用,城市通勤“无解”
125踏板的轻巧是150比不了的。济南铃木UY125整备质量112kg,雅马哈旭鹰125更是只有90kg,拥堵路段钻缝、小区里掉头,一把方向就能搞定,在狭窄街道里比电动车还灵活。
更关键的是平踏设计。豪爵ADX125的290mm超宽平踏、铃木UY125的开放式脚踏,买的菜、堆的快递直接往脚踏上一放,不用纠结尾箱够不够大,实用性直接拉满。反观不少运动款150的阶梯脚踏,想放个大快递都费劲。
2. 用车成本更低,长期持有更划算
除了油耗略低,125的保养、耗材成本也更省。换一次机油机滤80-120元,比150便宜一半;轮胎、空滤等易损件,价格也比150低20%-30%。对于每天只骑几公里的“短途用户”,长期下来能省不少钱。
3. 选对车型更重要,安全配置别妥协
当然,125踏板的短板也很明显:安全配置不足。所以骑125千万别开快,尤其是没有ABS的车型,急刹容易打滑。如果预算够,优先选带ABS的型号,比如新大洲本田NS125LA ABS版,虽然售价1.3万左右,但多一份安全保障,比啥都强。
终极结论:别纠结,按“需求优先级”选就对了
刚需全能选150:预算1.2万-1.3万,只买一台车、要跑长途、注重安全,150的动力、配置优势完全碾压同价位125,性价比更高。
短途代步选125:已有其他摩托,只在市区晃悠,追求灵活实用,125的轻巧和低成本更适配。
需求模糊选150: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啥,单纯想买台踏板日常用,优先选150。毕竟现在1.2万买125,大多是合资品牌的“基础款”,配置简陋;但1.2万买150,能拿到水冷+ABS+TCS的“满配”,明显更值。
最后提醒一句:无论选125还是150,一定要去试驾!坐姿舒不舒服、低速抖不抖、操控顺不顺手,只有骑过才知道。但不管选哪台,头盔、护具戴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来源:升升好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