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饭馆门口贴着“永久闭店”的纸,空着的包间里还躺着没吃完的菜单,封面上赫然写着“人均近一万元,需提前三个月预约”。
《188元一颗菜、象粪甜品齐垮:高端餐饮为什么被年轻人打回原形》
饭馆门口贴着“永久闭店”的纸,空着的包间里还躺着没吃完的菜单,封面上赫然写着“人均近一万元,需提前三个月预约”。
街角的一家网红店暂停营业,老板脸色像炒糊了的葱。
这个画面在上海、北京、深圳一圈圈扩散,变成一阵阵关店潮。
读到这些名字的人会问:高端餐饮到底高在哪儿?
为什么现在像骨牌一样倒下?
过去两年,行业的数据像泄了气的气球。
到2025年5月,业内权威统计显示,千元档餐厅比三年前减少了近一半,几座一线城市的高端餐厅关店率超过四成。
曾经拿过顶级黑珍珠奖的 Opera 已宣布停业;鼎泰丰在北京、天津、青岛等地陆续关掉了十几家分店;Ultra Vivid 宣布无限期闭店,日接待仅十人还要提前三个月预约的模式显得格外讽刺。
外面的人早就不把“贵”当成天然的理由付钱了。
最先被撕破的面纱,是所谓的“稀缺”和“身份认同”。
那些把菜做得认不出原形的秀场式料理、把食物包装成故事的餐单、主厨挂名但常年不在本地的运作方法,曾经能把顾客拉进体验馆。
现在信息透明,消费者更看重“值不值”。
有年轻顾客在社交平台上发视频:把拍得像艺术品的盘子和街边小馆的肉包对比,点赞的人数比门店预约页的数字还快。
智萌咨询在2025年初的调研里指出,六成多的消费者把真实价值和实际效果排在优先位,这类变化不是个别喜好转变,而是整个消费逻辑在改写。
消费更务实,这句话听着像老生常谈但力道不小。
过去用高价来建立门槛、制造虚荣心是可行的。
请客吃饭时,选最贵的那家等于替面子买单;现在年轻人会先比价,必要时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一次在上海的海淀路边,两个年轻人对着菜单起了争执。
甲说:“这一盘菜要188元,只是一颗生菜,别开玩笑了。”乙回了句:“要是真值,我不介意掏钱,但这东西吃完还有啥记忆?”这类对话在很多城市的餐桌上常见,消费在变得更有判断力。
所谓“大牌光环”不再万试万灵。
米其林、黑珍珠这些标签曾是门票,能带来排队和溢价。
现在门票的有效性下降,部分原因是消费者能更快获得真实评价。
一个挂着星级的餐厅,若顾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体验并得到质疑,品牌效应就会被迅速侵蚀。
更何况有些所谓的名厨并不是天天待在店里,这给人以“挂名”之感。
顾客愿意为真实、稳定的体验付费,不愿为噱头或光环掏腰包。
噱头式创新一旦触碰到法律和卫生底线,就变成灾难性的反噬。
网红甜品用大象粪便做点心,结果被立案调查并停业整顿。
这件事让很多人从好奇转为警惕。
曾经那些让顾客“啃树叶”“舔冰块”的“沉浸式用餐”,有的是艺术,有的接近表演。
表演可以吸引眼球,但无法长期支撑商业模式,尤其当风口过去,安全和口感不能打包票时,投诉和检查会像风暴一样把光鲜的包装撕破。
行业的困境和家电市场的变动有相通之处。
十多年前,高端家电品牌可以靠设计和标签圈住中产用户。
戴森曾用科技感和广告把吹风机、吸尘器卖出高价,但最近几年它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
消费者对“贵=好”的信念瓦解后,企业必须交出更明显的价值。
餐饮行业的教训也在这里:如果价值只是挂在外衣上,顾客迟早会把标签扯掉。
有意思的是,困局也促成了某些店的聪明转向。
面对下滑的千元市场,一些高端品牌开始放下身段,推出更亲民的产品线。
金荣记从客单两三千的高端路径,推出二百八、三百九的“穷鬼套餐”,结果吸引了大量新客。
普通消费者会为“能吃饱且味道好”埋单,不会在乎背后有没有名厨签名。
美团的监测数据也显示,2024年五百元以下档位的餐厅订单环比增长接近二成,而五百到一千、千到两千的中高端档位分别出现明显下滑。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告诉业主:顾客在重新分配预算。
过去依靠信息差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
所谓的“割韭菜”模式在信息传播极快的今天难以为继。
顾客分享的速度和平台的透明度,让那些靠花哨包装而非实在内容的店无处遁形。
为了活下去,餐厅必须做三件事:先把菜做好,其次确保安全合规,再把价格和体验匹配。
许多走出困局的店选择把厨房透明化,把菜单做成可复制的产品线,把高价菜转化为小份试吃与经济版。
从商业角度看,这不是降级,而是把市场分层经营,扩大覆盖人群。
从经营者角度看,调整策略的细节决定成败。
有人把经营变成课堂,开始重视成本结构和就餐节奏。
小规模高定的模式有迷人的利润表,但投入和风险同样高。
若要长期稳健,必须把座位利用率、食材周转、定价曲线计算清楚。
某位曾运营过数家高端餐厅的老板在被问到退出原因时说:“那些年做的有点像靠噱头换眼球的生意,眼球不卖了,账面就回不来。”这句话在业界引发了不小共鸣。
顾客口碑在当下变得更敏感也更残酷。
一次在社交平台上,几位吃过名店的小伙伴拍下实物与宣传照对比,配文直白表示踩雷。
评论区里有人说:“吃了两口就想回家吃妈妈做的饭。”也有人吐槽菜量与价格不成正比。
那些负面内容往往比官方公告传播得更快,影响力也更广。
面对这种传播速度,品牌不能再坐等好评,而要主动管理体验与沟通。
安全和合规的成本在这场变革中被重新估值。
监管一旦介入,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超罚款本身。
象粪甜品的案例证明了一个简单事实:噱头若触碰法律底线,整个店的信誉会瞬间崩塌。
行业里不少人开始在创新前设下红线:任何能引发食品安全争议的创意,一律先放到合规小组讨论。
一位资深营运经理说:“别把创意当万能钥匙,按规矩走才能把生意做长。”
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是这场变局里的关键词。
他们不会把“贵”当作默认的好,因为钱来之不易,需要看到实打实的回报。
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年轻人会在购物前比价,接近四成会主动选择更低价的替代品以满足相似需求。
这个群体追求独特但不盲目,他们愿意为体验付费,但前提是体验真的能留下印象。
行业的未来会分化出两条主线。
第一类是能把高价和高品质、稳定体验捆绑在一起的少数品牌,它们可能通过严格控制席位、提供独特但可靠的流程继续生存。
第二类是主动下沉的品牌,把部分高端元素打包成中低价产品,扩大顾客基数,通过规模补足单客利润。
这两种路径都比单纯靠标签营销更靠谱。
餐饮人需要几项可操作的改变来面向未来。
把产品做好,不是空话,是要在口味、份量、价格三方面给顾客安全感。
把菜品标准化,保证每位顾客吃到的基本一致。
提高透明度,主动展示食材来源与制作流程。
设计多层次的菜单,让不同预算的顾客都有选择。
把风险管理制度化,创新前先做合规评估。
用线上线下联动来稳住流量,把堂食收益用半成品、外卖与联名产品补足。
最后,回到那张贴“永久闭店”纸的门面上。
当天有两位年轻人站在门口讨论,他们一人讲过去吃过的名店,一人说家门口的面馆更实惠。
对话里既有失望也有坦然。
收场的时候,他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说要去尝尝街角那家二百多元的“穷鬼套餐”。
这件事像个小小缩影,映射出当下消费的转折点:人们愿意为真正值的东西付钱,不会再为标签买单。
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回到眼前:高端餐饮如何证明自己不只是贵?
行业的答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菜做实,把体验做牢,把价格和价值对齐。
把过去靠虚饰堆起来的高墙拆掉后,会看见更真实的生意场。
最后留下一个问题给读者:如果手里有一千块,你愿意为一次“高端体验”掏出全部,还是把它分给几顿让你觉得踏实的饭菜?
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为什么。
来源:高淳区发布